名家論壇》陳冲/疫病乃至溫室效應的損失 你我樂買單?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關注。(圖/NOWnews資料畫面)
文 / 行政院前院長陳冲-2020-06-23 10:31:19
疫情漸告緩和,但 6 月中旬,美國政府常仰仗的知名智庫 IHME( The 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 發出 9 月 15 日以後將有第二波 COVID-19 的預測,又觸發一陣恐慌,股市因而崩盤。各國前些日子舉債紓困的形成的財政負擔,能否應付下一波的衝擊,如何買單? 備受矚目。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COVID-19 PANDEMIC 是當前在全球媒體上最受觀注並報導的事件,coronavirus 所到之處 stay at home;block down/shut down,其影響已造成全球供應鏈危機及商業、消費全面停擺,直接影響企業營收、勞工收入或失業,以及消費需求。此病毒巨災,不只危害民眾的健康,也對人心帶來恐慌,使得經濟社會、貧富差距、世代停滯( Generation Lockdown )及不平等對立的情況,更加惡化,全球政經局勢越來越不安定。

不只病毒災害會帶來 Pandemic ,溫室效應風險更會帶來複合型天然巨災的 Pandemic ,例如地震、風災、水災及複合型災害等天然災害。溫室效應全球暖化對氣候變遷影響所造成的災害驟增,例如冰河變少、極地冰凍原融化、海水位上升,乾旱、野火及洪水,日益頻繁,預估 20-30% 的物種滅絕、農作物產量減低(缺糧)及缺水等,嚴重影響人類生活、經濟損失及金融市場的穩定。2007 年,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和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 IPCC )「致力於建立和散播對人為氣候變遷有更清楚認識,奠定採取必要對策的基礎。全球暖化在1980 年代還只是引人興趣的假設,到 1990 年代已有明確科學證據。」對於促使各國採取行動對抗全球暖化有功,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可惜迄今,各國對於減少全球排碳量的努力並没有多大成效,仍是年年緩增,台灣情形亦令人擔憂。

據 euronews 報導 2020 年 1 月至 4 月 COVID-19 大流行期間的 CO2 排放量大量減幅,美國 -32% ;歐盟 -27% ;中國 -24% 。相較 2019 年同期 CO2 排放量減少 8.6% ,預估 2020 全年可減少 4% - 8% 。相反,巴西雖在 COVID-19 陰影下,反而加速對亞馬遜雨林的森林砍伐,導致其 CO2 排放量反而上升,依非政府氣候保護網絡 Observatorio do Clima 的調查顯示,巴西的 CO2 排放量却可能會增加 10%到20% 。經濟學人 5 月一期封面故事 ”A new opportunity to tackle climate change” 呼籲各國應該把握時機,共同平緩氣候曲線。提醒當國際社會正傾力關注 COVID-19 的健康及經濟危機時,不應該忘了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危害。

 2013 年 10 月 17 日應邀在台北舉行的國際保險監理官協會( IAIS )年會演講,強調巨災造成對經濟、產業的水波效應,改變各界對傳統災害風險的認知,「世界是平的,很多災難傷害不止是單一國家」,因此各國開始重視巨災防制及救災資源整合,並倡議各國應合作推展區域性巨災機制,較可行的方法就是發行巨災債券 (註一)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 2020/3/23 發表「防疫趁勢作莊投資避險兩相宜」的觀點文章,針對台灣新冠肺炎疫情的財源,建議發行兼具射倖保險的巨災債券金融商品( Catastrophe Bond ),簡單的說,特定巨災(含病毒大流行)債券利息較市場稍高,債券到期前,如巨災未發生,投資人獲取收益,但如巨災發生且符合條件,債券金額依約定或全部或按比例,供救災之用,達到投資、募集救災資金及巨災損失風險分散的目的(註二)。各國或可思考面臨目前的 COVID-19 PANDEMIC 及全球暖化頻繁造成複合型災難的 PANDEMIC ,合作共同成立一個區域性國際組織(或基金),發行區域性的複合型巨災債券( Composite cat bond ),或其他財務工程的金融工具,共同承擔天然巨災造成的損失,協助各國政府尋求因應財源。

全球各國為拯救 coronavirus pandemic 經濟社會問題,提出各種巨額救助紓困方案,但紓困財源,仍靠舉債,將使各國政府財政更加惡化,甚至造成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擴張,在擴大紓困同時,也應有未來減少財政惡化的計劃。巨災對人類帶來的不幸及損耗,可透過保險來分散及承擔。藉由發行巨災債券或複合式的區域巨災債券,連結疫後氣候變遷改善議題,要求跨國企業、高污染工業、排碳量高的產業及富人等共同投資購買,並納為銀行赤道原則( Equator Principles )或企業社會責任( CSR )的內容。巨災債券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投資此商品,對機構投資人、甚至你我而言,天下太平則利己(坐享孳息),天下有事則利他(出資救災),是一種捨,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註一 :  https://www.chinatimes.com/amp/newspapers/20131018000096-260205

註一 :  http://www.appacus.org.tw/xmdoc/cont?xsmsid=0J093579807858503814&sid=0K083509487216582495

●作者:陳冲/ 行政院前院長、現任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