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李兆立/別成為消費券第二!振興券的三大挑戰

▲政府因應疫情衝擊經濟,推動多項紓困方案,近日準備拍板定案振興券。(圖/NOWnews資料照片)
文/李兆立-2020-05-28 23:00:06
隨著疫情趨緩,振興經濟成為政府下個階段的重點課題,而振興方案的官方說法一週數變,目前較具體的最新進度是:「振興券」預計於 7 月 15 日上路,發放對象不排富,需以「花費一千元」來換取「三千元振興券」,希望配合暑假觀光及週年慶發揮加乘效果,以求刺激短期消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看到民進黨、國民黨、民眾黨都有人極力主張「7 月太晚,趕快發放」,然而振興券方案不僅尚未定案,其中還有許多迷思和謬誤仍未破除,政府實在應該思考清楚並調整規劃後再來執行,避免重蹈 2009 年消費券的覆徹。

第一個打破迷思的重要挑戰,就是要停止誇大「乘數效果」。

無論是 2009 年的馬政府消費券,還是 2020 年的蔡政府振興券,每次被問到「為什麼要發券?」和「為什麼要發錢給民眾消費?」時,政府的回應很相似,都是希望發揮「政府發1塊錢,刺激 4-10 塊錢的消費」的乘數效果,為振興經濟點火。

然而,消費券的影響評估報告明白指出,舉債 858 億僅增加 363 億元的 GDP,對於 GDP 的貢獻僅約 0.28%,遠遠低於預期。

說好的 4-10 倍的乘數效果,為什麼只有 0.28%。關鍵是「消費替代率」高達六七成,也就是「把消費券拿來購買原本就會消費的東西」,然後把錢省下來。

那為什麼大家不是出來多買東西和增加消費?請大家思考一下,當全球經濟遲未復甦,景氣預期依舊看淡,當你突然拿到一小筆錢,消費習慣也不會突然改變。你是會增加消費,去花在「原本不會花的錢」,還是會替代消費,把「原本要花的錢省起來,多留點現金在身上」?

相信多數人心中的答案,跟國外多年來對這種關於「乘數效果」的研究,會得到一樣的結論。所以並不是因為台灣人特別愛存錢,而是這種「政府擴大支出」的乘數效果原本就有限,特別是在景氣看淡時,大家的花費本來就會變得保守,乘數效果自然就遠不如預期。

回過頭來看振興券,即便宣稱「有各種形式,跟消費券不同」,本質上就是政府發錢給國民消費,且同樣遇到全球經濟震盪,景氣預期看淡。如今政府要再發一次,當然會有若干效果,但請別再誇張地宣稱乘數效果會有多厲害。

一旦誇張了,不僅給了人民錯誤期待,也可能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振興措施。

第二個重要挑戰,是要搞清楚為什麼政府要發振興券?怎麼發才會效益最大,問題最小?

民進黨對於 2009 年消費券的實際效果有限當然非常清楚,之所以堅持要發,是因為比起其他振興措施,發錢還是人民最直接有感的方法。

發券就是繞個彎來發錢,讓人民感覺有做事,一旦碰巧景氣加速回溫,就可以趁勢肯定政府振興有功;反之,一旦效果有限,就推說是全球經濟太不景氣,神仙也難做。如此兩頭賺的保險,政府當然要買起來。

既然發振興券勢在必行,我們只能思考如何發比較好。這裡拋出兩個思考。

首先思考的是「排富」,2009 年消費券的不排富發放,已經證明了刺激消費的效果有限。若考慮發錢的「邊際效用」和「紓困效果」,應該思考以發給低收入者為主,形同「延長紓困」,才符合救急也增加社會總支出的原則。

其次思考的是「個資保護」,這是 2020 年才出現了新議題。政府目前宣稱,要授權四大超商透過「健保卡」來發放振興券。然而,口罩實名制好歹還與公衛有關,用健保卡還有一點點道理,連刺激消費都要綁健保卡,就實在扯太遠了。

政府推動數位化,各方基本都支持,但如今數位身份證的推動已出現各種個資疑慮,目前進度拖延,就乾脆改用健保卡來做一樣的事,實在是徒然增加個資遭外洩或濫用的疑慮。

這就是為什麼,破除振興券的乘數效果很重要。一旦效益不再誇大,成本及風險才能更清楚地被重視。振興效果既然有限,就不該要人民承擔無謂的個資風險。

第三個重要挑戰,是應該把關注的焦點,放在更重要的振興措施。

政府要擴大支出來發揮振興效果,比起發錢,更有用的是「創造民眾可能產生的需求」,才能真正發揮「擴大內需,增加消費」的效果。

例如,政府若要舉債來支應振興方案,還不如從一大包前瞻計畫中,找出真正前瞻且有效創造需求的項目來優先推動,例如綠能或數位。如此一來,在推動時能創造就業,完成後能創造需求,才是真正的振興。

而另一個更該超前部署的,是避免「錢湧進錯誤的地方」,否則輕則延緩經濟復甦,重則擴大貧富差距,對台灣產業發展和經濟環境造成不可回復的傷害。

例如,先前為了紓困,各國都擴大了貨幣供給,一堆熱錢不知要湧向何方。依照過去的經驗,熱錢如果湧進台灣,不是炒作股市,就是炒作房市。

先前我們就曾指出過,台灣前一階段的紓困措施,有部分的貸款在錯誤 KPI 的引導下,被借給了不需要紓困的人,又遇到疫情期間經濟停滯,缺乏投資標的,這筆游離的資金恐怕已經開始湧向房市。日前政府公布的統計,四都房價指數都逆勢創新高,就是一大警訊。

然而,在居住正義進度牛步的台灣,房市環境依舊是炒作天堂。政府如果沒有拿出抑制對策,一旦不動產價格繼續走高,屆時無論再發多少振興券,恐怕都趕不上房價和物價的上漲。

再說一次,振興券要發可以,但一定要弄清楚為什麼發,怎麼發才能趨吉避凶。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希望都寄託在振興券虛幻的乘數效果上,而忽略振興經濟真正的主角,是靠實體投資來創造就業及擴大內需,以及對於抑制熱錢炒作的超前部署。

●作者:李兆立/時代力量智庫執行長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 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