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唐湘龍/先解決香港,再處理台灣

▲總統蔡英文20日發表第二任的就職演說。(圖/總統府提供)
文/唐湘龍-2020-05-23 12:59:23
先談一談「民共平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像是國共論壇一樣,有沒有可能建立一個民共論壇?

民共平台聽起來有點驚悚。彷彿聊齋。怎麼想,都覺得是小說。想像力太豐富。

蔡英文想要和習近平見面。520就職演說,她這麼說。她不是頭一次說。反正,就是一種孽緣。要解,難。要結,也難。

重點是:那怎麼辦?坦白講,兩岸政治走到今天,民進黨佔上風。內有選舉大勝,反中勢力超狂,外有美國爸爸撐腰,「反中」狂潮,全球連線。這種陰陽調和、內外兼修的政治條件,不是主觀創造的。但不管怎樣,勢頭是這樣,球在蔡英文手上。

問題是:習近平想要和蔡英文見面嗎?

不想。但未必不能想。因為,「不想」是主觀上的期待。但客觀上未必是最佳選擇。所以,雖然不想,但可以開始想一想。見了怎麼樣?不見,又怎麼樣?

因為,兩岸關係明明越走越遠,台灣海峽周圍明明越來越緊張,但是,两岸發言的口氣都很軟,都很虛弱,都很空洞。520之後的兩岸,更明顯的,戰線延長,進入一個既不能統,又不能獨,既不能和,又不能戰的僵局。但是,有一個基本認識並沒有改變:時間拖越久,對大陸越不利。歲月是一把殺豬刀,對統一也是。

尤其,眼前的島內、島外的氣氛,北京對台政策幾乎沒有槓桿可以用。換句話說,對於想要影響台灣這件事情,北京越來越處於「無計可施」的困境。所有的手段,都外部化了。尤其在這場疫情之後,全世界都可以重新相互檢視需要。過去在認知上認為「不可或缺」的關係、人事,經過疫情測試之後,會發現沒這麼重要。可有可無。台灣因此可能出現一種:「其實,失去大陸也沒有什麼」的集體感受。這會進一步傷害北京對台政策的主動性,也傷害台灣對兩岸統一的熱情。

有沒有注意到:蔡英文總統的520就職演說、北京兩會期間,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政協主席汪洋的講話,竟然有一個相同的調子:都不談九二共識。蔡英文不談,可以理解。北京也不談,那真是太奇怪了。這不是默契。本來以為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會出事,結果也沒有。結果,竟然連北京自己也不說。背後一定有我們不知道的故事。

一直到今天,那個故事比較清楚了。北京,決定先處理香港。

把台灣冷處理、緩處理,這大概合理說明,為什麼最近北京談起台灣,態度也都很冷淡、漠視,跟大陸內部非常激昂的武統聲音,落差實在很大。

去年,港獨出現了。藉著「反送中」的理由,香港承受了半年以「反中」為主要訴求的激烈破壞。不管有沒有外力介入,本質上,那是「分離主義運動」。因為香港基本法23條沒有完成,這使得北京、香港政府在法治面也缺乏強力的介入手段。香港陷入「無政府」狀態。再加上,區議會選舉,建制派大敗。再加上,蔡英文在總統大選大勝。北京在短短兩個月內,遭遇了兩次重大的選舉挫敗。港獨、台獨相互聲援,這對北京確實是很大的挑戰。

520 ,大家以為北京要處理台灣。結果,沒想到,北京「先港後台」,在兩會議程偷偷夾進「港版國安法」,直接跳過香港,讓基本法23條有人民代表大會完成,再丟進香港基本法附件三,以中央立法的權限,結束香港20年的法制對抗,這件事不只將徹底改變香港內部的民主運動、分離主義運動,也將徹底改變台灣和香港的關係。

如果,要把「附件三」簡化成「一國兩制」死亡,那是不了解一國兩制。基本法23條長期空白,傷害了「一國」,由於英美勢力操作香港真理主義的企圖越來越明顯,北京如果再不處理,形同放棄治療。

北京的處理方式,有點偷襲,有點聲東擊西。當全世界關注台灣,北京就決定先處理香港。坦白說,北京已經處理完了。香港的法律秩序會回來。香港的繁榮會回來。香港的分離主義運動會出去。不管美國要如何強烈反應?北京都必須完成動作。「一國兩制」本來就是一種政治上的過度幻想,天馬行空,各自表述。1997年以來,「一國兩制」彷彿一個對於北京片面有效的魔咒,讓北京對香港的處理綁手綁腳。也讓外國勢力、分離主義,因為「一國兩制」可以拿來挑戰北京的任何治理。現在,「一國兩制」的模糊空間沒有了。北京對香港解咒了。「一國兩制」轉型為「一國兩治」,台灣、香港也正式脫鉤。

「九二共識」是1992年,兩岸在香港會談的結果。兩岸關係裡頭,香港本來是一個緩衝區。但今後不是了。未來,兩岸之間有什麼事情?自己面對面講清楚。

「香港版國安法」通過之後,任何外力都將熟練。然後,再回頭看北京如何處理台灣。

民進黨一直否認九二共識。但其實,如果北京真的否認九二共識,對台灣實在是一個危險的訊號。這個危險的訊號,好像出現了。

民進黨、共產黨要如何在沒有香港的情況下,處理兩岸關係?「民共平台」有沒有可能出現?有。當然有。如果連這個都沒有,那兩岸關係裡的台灣,就太糟了。

●作者:唐湘龍/資深新聞工作者、政論節目資深評論員、電台節目主持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