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的問題,就該在我們的手上解決,不該留給下一代。」這是四年前「蔡宋會」後,與會者轉述蔡總統對宋主席的談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對這句話的內在意涵深表認同,卻對結果總不是那麼樂觀。蔡政府四年來風風雨雨,跌跌撞撞,雖然最後以817喜劇作收,但撰寫第二季劇本的壓力更大。內有過高期待,外有國際風暴,第二任總統,累的不是事件而是人心,煩的不是外在挑戰而是自身體質,該關注的不是歷史定位或永續執政,而是怎麼帶領國家走出歷史輪迴?
回顧中華民國自有民選總統以來,總統續任任期中最常見的慣性錯誤,就是把自己定位為「向歷史負責」。太過關注自己的歷史評價,太想延續自己黨派的執政優勢,甚至追求「永續執政」。結果自然是各色巨塔搭著搭著就歪成了比薩斜塔,動用整個國家機器為一個人的虛榮服務,而不是務實的領導國家前進,也沒有向下紮根讓人們過得更好。
李登輝是民選第一任,實是續任總統,為了鬥垮宋楚瑜,廢了台灣省,體制改革愈改愈亂。陳水扁明著正名制憲,暗著貪贓枉法,最後自己身陷囹圄。馬英九滿腦子拿諾貝爾獎,卸任前為了成就「馬習會」,犧牲了「各自表述」,差點成了大陸的「民族英雄」,與台灣的「歷史罪人」。
「向歷史負責」之所以成為所有續任執政團隊心魔,背後是一套錯誤的歷史觀,深陷在「歷史定論主義的謬誤」之中。「歷史」原本只是人們生命過程的紀錄,但哲學家與政客們卻將其解讀於某種上天或上帝的「意旨」,想在過去歷史中歸結出一種脈絡,一種道路,一種指向。國家領導人就該像摩西一樣,領著眾人走出埃及,通過紅海,領受十誡,循著歷史定律與走向,到達流著奶與蜜的應許之地。
這種概念深植於威權教育與宗教宣揚,馬克思又將其發揚光大,認為人類歷史是有發展階段的,我們只能按著上帝的計劃前進。其實,人類社會是在不斷探索未知與摸索更好的解決方案中累積前進的,並沒有什麼偉大的藍圖索引。我們現在所頌揚的民主制度,源出於西元前600年左右,雅典七賢之一的梭倫,為了解決政治社會亂象而提出的制度改革方案,在近代工商業社會興起後,才又被提上檯面成為主流,不是什麼烏托邦藍圖的實施結果。
於是,一心向歷史負責,或積極經營自己歷史定位的領導者,最後通常讓自己快速走入歷史,不待入土為安,卻已蓋棺論定。他們總想為子孫搭起一座通向幸福的天梯,卻忘了「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們忘了歷史留名最好的辦法,就是努力經營現在,存在每個人心中那些幸福生活的美好經驗,累積起來的回憶與記述,便是這位領導者的歷史定位。
既然回到經驗主義,便該先回顧過去四年經驗與教訓。蔡總統的前三年,想推動的議程很多,但有完整周延計劃的卻很少,執行到七零八落的比比皆是。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同婚合法,都是邊做邊修,爭議不斷,後座力特強。於是選民們都想給蔡英文一點教訓,導致2018年地方選舉慘敗。直到2019年從習五點到香港反送中等國際事件,才突出了蔡英文作為一位「危機領導人」,不亢不卑的穩健特質,加上韓導自身失策,才得意外喜劇收場。
這不是在頌揚「多做多錯」。而是提醒蔡總統,「有想法,沒做法」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任何重大改革與危機處理都是一場戰爭,都需要作戰計劃等級的精密幕僚作業,包括從計劃、協調、到執行、應變、後勤支持,都需要嚴謹估算,而不是幾個長官講一講下個命令,官僚系統就能搞定一切。
所以,蔡總統的第二任,優先要處理的不是各種議題,而是整個政府系統的管理與執行能力。打掉過時的法令,提升作業效能,強化政府體質,才是一切議題與想法成功的根本。再講一次,蔡政府不該花太多精力在爭論「做對的事」(Do the Right thing),而是先把過去幾年的成敗教訓綜合組織起來,抓出關鍵經驗教訓並予以普及,讓政府各單位都能具有現代管理能力,「把事情做對」(Do the thing Right),接下來才有能力足以應付各種狀況,進而推動各項改革。
其次,蔡政府要認清,防疫作戰成功,只是這場戰爭的上半場勝利;下半場是經濟維持與快速復甦,這場仗很難打,且為真正成敗關鍵。這需要一組不同的頭腦,大膽嘗試,精確評估,與快速且徹底的執行力。台灣官僚與經濟學家,多被過去四十年的全球化經驗綁住,仍以景氣循環時的因應方案,來對應武漢肺炎後全球供應鍊的結構性調整,這會造成很大的失誤,甚至災難。
最後,蔡總統得要教育且控制好民進黨自家同志們,不要讓自己跛腳。既然我們在一場「民主自由對抗威權獨裁」的鬥爭中獲得初步勝利,我們就必須更堅持民主自由的價值與行為邊界,而不是逮到機會就學威權官僚們爭權奪利,甚至控制輿論,不擇手段消滅政敵。「當你選上的那一天,就必須忘掉選舉。」這是杜魯門告誡甘迺迪的話,也是執政團隊必須謹記的銘言。
人們又給了蔡總統四年,但人們真正的期待,不是女版馬英九,也不是教母版李登輝,更不是囂笑川普的Q版代理人,而是一位東方的梅克爾(德國總理),一個正常國家的正常領導者,帶領台灣走出歷史輪迴,開創自己的道路。
祝福蔡總統,也為我們自己祝福,感謝上蒼,天佑台灣。
●作者:吳崑玉/專欄作家、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