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錢震宇/當紓困變成恩給

▲政府推出紓困方案,近日不少人前往申辦。(圖/記者陳雅芳攝,2020.05.11)
文/錢震宇-2020-05-14 12:30:00
行政院昨天宣布擴大加碼,將原本預定50萬個名額的勞工紓困貸款10萬元,再增加50萬個申貸名額。面對這樣的「好康大放送」,勞工自然拍手叫好;只不過,如此填充式的發放貸款,擴充額度,真的有照顧到勞工嗎?還是以貸款政策來劃分高低階層的勞工?經濟條件好的勞工才貸拿得到錢?而這100萬個名額就真的是底線了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勞動部指出,開辦勞工紓困貸款至今,共有超過54萬名勞工申請,每天有5萬名申請,公股銀行、民營銀行分別受理26萬多件,進入聯徵中心查詢債信不良比率只有2.79%,未來即將通過的核貸比率有97%以上。

如此高的核貸比例,讓這項方案成為勞工「心中最軟的一塊」,不管有沒有受到影響,先來申請再說。由於申請勞工紓困貸款的人超過預期,蔡政府官員竟說出「送給勞工一個大禮」,再加碼名額。這句話讓人聽了不禁搖頭,原來政府發錢是給勞工「禮物」,而不在於「紓困」。

超過預期的原因到底是有需要的人太多?還是因為政策本身沒有經過縝密規劃,導致名額被搶光,因為有預算空缺,趕緊加碼?而且如果真的是要救急,又為何在疫情趨緩之際,才來加碼名額?

政府施政如果變成「你要我給」,這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因為政府掌握資源與預算,所以這種政策性的給予,很容易被執政者拿來作為給特定族群的利多,因為它看得不是經濟數據、不是平均所得、不必開立證明,而是名額夠不夠、核貸的比例高不高,能不能達到拉攏勞工支持度的目的。

或許有人會說,這10萬元是貸款,不是發錢,勞工借了以後要還。沒錯,回歸政府貸款的本質,是要給因為疫情而受到影響的勞工,這10萬元是要來「救急」的,但政府無法認定並追蹤勞工申請這筆貸款的用途,使得「救急」變成「補助」,大家「不請白不請」,擠爆名額。

面對質疑,政委龔明鑫說,紓困是救急,總是有資金上的需求才會申貸。從經濟的角度來講,透過這樣方式讓金流可以活絡,對整體經濟也有很大幫助。龔的講法,其實已經背離了「紓困意義」,而成為「普發」,這10萬元因為無法設定用途,更難以成為刺激經濟的活水。

於此同時,勞工紓困貸款還是會在信用上把關,若過去信用評等很差,還是無法過關;意思是,真正貧苦或弱勢勞工,只因信評不佳,他貸到這10萬元的機率遠比薪資優渥、未受疫情衝擊的勞工來得低,無形中增加勞工相對剝奪感,歧視弱勢。

疫情已見趨緩,早該展開的振興紓困方案卻還是問題叢生,除了紓困貸款一再加碼、毫無章法外,擴大紓困的一萬元申請條件更是複雜,不少亟需要的民眾急得像熱鍋上螞蟻,中央卻像是老牛般邊走邊推,資料審核緩滿慢不說,政策執行面也亂七八糟,讓第一線的基層公務人員莫衷一是。

好幾次蔡政府大張旗鼓召開記者會,說明紓困方案,行政院長蘇貞昌與財經部會首長排排坐,說明政府如何幫忙受到衝擊的人,但怎麼看怎麼怪。內容全都是數字的堆疊,沒多少人聽得懂,官員一副在開政績記者會的樣子,只講自己想講的,只想告訴外界政府編了「很多錢」,卻無法真正讓有需求的民眾「安心」。

對照行政部門設下一堆門檻及手續,蔡政府像極了在給予恩給的員外,對著門外擠著領取補助的民眾說「不要急,只要條件符合,都可以領到補助」。殊不知,設下條件的同時就已經區分了民眾,讓可以領跟不能領的人彼此怨懟,更別說還有人是應該領而領不到。

「從心態看一切」。蔡政府如果把紓困看作是福利政策,站在資源分配者角度,只給想給的人,卻又說不出原因,胡亂加碼,只是增加社會上混亂與財政上負擔而已。

●作者:錢震宇/資深媒體人、開放智庫發起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