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柯志遠/《誰是被害者》鑿出地獄盡頭的一線光

▲張孝全、許瑋甯、王識賢等人主演的Netflix華語獨家影集《誰是被害者》討論度超高。(圖/Netflix提供)
文/柯志遠-2020-05-08 12:23:40
又一齣厲害的優質台劇《誰是被害者》躍上國際串流平台Netflix引領風騷,幾天來在各類媒體版面炸開平地一聲雷,從業界同儕到收視族群,無不討論得熱火朝天,舉凡「跟1.6億世界觀眾無縫接軌」、「台劇軟勢力一棒接一棒形成氣候」、「大陸豆瓣網評分飆上8.3」…,種種「高大上」的音浪著實振奮人心,而這篇文章回歸到戲的本身來討論,就戲論戲,集中站在追劇你我的視角,與你分享《誰是被害者》這齣戲的何以震撼?何以感動?何以應列在年度片單的「不追不可」?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0才過去四個月,我的「年度最愛華語劇」已經有《誰是被害者》和《鬢邊不是海棠紅》、《清平樂》並列,三個「第一」看起來有點貪心,但倘若曉得我「寧殺錯,莫放過」的海量看片饑渴症,就知道那還是鳳毛麟角的。這幾個作品的共同點在於都有著技術的精細、情感的厚重和視野的博大與浩瀚,《海棠紅》雕琢藝人風骨,《清平樂》彰現「以仁治世」的帝王之道,創作的企圖都不僅只自我制約於取悅普羅大眾,「企圖」的「完成度」就是一齣戲的「高度」,《誰是被害者》尤其珍貴地在亮麗交卷了懸疑、刑偵、驚悚等「類型劇」基本感官娛樂功能的前提下,高度平衡地也顧全了生命議題的挖深與宏觀,兩不偏廢,同時間做到了商業的精彩絕倫,以及人文意涵的起承轉合、功德圓滿。

《誰是被害者》整體結構之精準、縝密、出人意表,是讓人由衷歎為觀止的,精簡的八集篇幅,前三集以間不容髮的敘事節奏、「代入感」強烈的構圖氛圍以及溶屍、焚屍等攫人眼球的頂級視覺特效,毫無疑義地撐起了「刑偵燒腦劇」的陣仗,誰都沒想到,抽絲剝繭的軸線逐漸浮現成另一個迴峰迴路轉的故事面貌,由「緝兇」到「自殺」的反轉只費了整齣戲三分之一的長度(完全貼合成功好萊塢電影所謂「黃金比例」的要領),許瑋甯飾演的女記者「徐海茵」扮演了那個讓觀眾欲罷不能「勾子」的角色,她除了是追逐著這些事件的「鏡頭」、拼湊著事件之後隱匿訊息的「雷達」,她同時還是在近距離碰觸這些事件相關人(以及他們的故事)之後沉澱、發酵的「情緒出口」,第四集開始的「徐海茵」從之前的嗜血、冷酷,逐漸彌漫出「自責」甚至「悲憫」的氣息,這個人設的tone調蛻變伴隨著「自殺」這個命題排山倒海的人生處境檢視,死的是相同的人(被害者們),他們的「死亡」卻在同一齣戲幅射出兩種迥然不同的戲劇張力,轉換成兩種意義天淵之別的切入角度,在戲的第二個三分之一獲得了極其纖細、完整的探討。最後,所有事件的線索收束歸納到張孝全、李沐這對父女身上,自殺的「悲劇必然」,反撲回來成為對人生其他「或然」的重新爬梳與張望,一句「連死的勇氣都有了,為什麼沒有活的勇氣?」道盡一切,整個過程高潮迭起卻一氣呵成。《誰是被害者》以類型劇的起手式揭開序幕,卻承載(成就)了後勁綿延的人文省思,透過一個故事傳遞了崇高的態度,這個態度,屬於創作的真摯與虔誠,也屬於對生命展望的信念。

給《誰是被害者》做個比喻,戲的前半段:一齣戲,一個修羅場。以驚世駭俗的拍攝形式,逼近眼前的寫實筆觸,栩栩如真地直面一個個死亡,以幾近殘忍的強勢語法,帶引觀眾去理解甚或參與每一個名字在被死亡吞噬以前的遍體鱗傷生無可戀,以及奔向死亡的義無反顧。每個人都馱負著掙脫不了的罪,別人給自己的、自己給別人的、自己給自己的…,然後,當敘事的鏡頭拉開出些許可以呼吸的距離了,我們才看到當你徹頭徹尾地放棄自己的同時,其實,還有人豁盡力氣朝你奔馳而來,還有人死命不肯鬆手,你放棄了自己,他,並不想放棄你。故事轉折再轉折,以為在說「兇殺」,其實在說「自殺」,以為在刻劃「死」,其實在吶喊「活」,「試一次沒用,第二次,第三次…,永遠不要放棄」的「活」,在承受了無邊考驗苦難(誰不是呢?)之後,依舊對未來的日子抱持希望的,活。戲的後半段,一齣戲,鑿開了地獄的一線光!(戲的最後,徐海茵跟李雅均的對話值得整段裁剪下來做為生命教材,自然通透,不帶一絲矯情,感人肺腑,擲地有聲。)

▲張孝全、許瑋甯、王識賢等人主演的Netflix華語獨家影集《誰是被害者》討論度超高。(圖/Netflix提供)
 

誠如業界人士樂見媒體報導時所用的「趕超韓日劇,追上CSI」的用語,《誰是被害者》方方面面跨出了很大的一步是不爭的事實,但單純從追劇觀眾的立場來說,類似的攀比貌似有些多餘了。每個影視產業環境主客觀條件不同,達成的市場成熟度和創作盲點也可能各不相同,《CSI》從主片系到紐約、邁阿密、網路犯罪副片系拍了16季337集,要說讓人「屏氣凝神,目眩神馳」是真的,說到「扣人心弦,蕩氣迴腸」還缺了一些,韓劇《Voice》走戲走心都出色,拍到第三季開始被喊「爛尾」了,有一大部份原因也在人物的內在世界搞得繁複得過了頭,情節走到最後自己都收不了尾。眼見為實,《誰是被害者》的整體成績足以並駕齊驅,卻完全沒有這些問題,技術上,鏡頭調度洗練大氣卓然一家,第一集一開始兩分多鐘long take(一鏡到底),動線在複雜場景裡穿梭流暢,已見功力,全劇鏡頭構圖設計遍是巧思,或烘襯語境,或凝聚情緒,或建構氣勢,場面調度的駕馭爐火純青,劇本架構之精確已如上述,其「訊息量」的豐沛、「緊緻度」要求的一絲不茍,乃至主體敘事軸線跟不同角色副線交代在裁切、拼裝的同時產生始料未及的再次激蕩、變貌,更是教科書等級的示範,不管這一步一腳印是怎麼走過來的,《誰是被害者》已經達標了跟誰比都可以底氣十足的水平,甚至猶有過之。

也談一下《誰是被害者》的「接地氣」。南韓在2008到2010左右連續以《追擊者》、《黃海》、《看見惡魔》、《卡車》…等電影裡「光用看的都覺得痛」的鏡頭語彙,走出了迥異於好萊塢獨樹一幟的暴力風格,開啟了之後南韓影視犯罪、刑偵、驚悚作品蓬勃燦爛一片天的契機,《誰是被害者》的localization(本土化)也無疑是讓這個故事更加深入人心的一劑調味,曾經以《角頭2》入圍金馬獎最佳新人的張再興(飾演員警小廖)從頭到尾一口活靈活現的台語,他跟許瑋甯的多場對手戲是本劇的一大看點,一個高冷一個草根的高反差同框,台灣觀眾看來特別有感;這個人物的添加看似輕描淡寫,其實包括口語的鮮活、角色精氣神的呈現,都看得出來做了最全面的把控。除此之外,劇本的關照也深刻地嘗試捕捉台灣社會的階層生態,戲的前半段藉一個個被害者,帶出對一個個家庭的背景檢視,再由點而線而面,鋪陳出對整體社會的俯瞰,在我們疏於留意的同時整個社會究竟怎麼了?哪裡病了?病得有多嚴重?這樣的創作觸腳不露痕跡地融合入戲,給了《誰是被害者》故事的感染力、說服力,都更強化了寫實的效果。說來有趣,同樣說到Localization,以前的意義在於讓國際影視版塊上形之有年的「類型戲」加入在地元素進入本土市場(接地氣),現在反過來,可望因為一個作品的本土特色而在如Netflix這樣的國際視聽平台上擁有更加吸睛的「辨識度」,同一操作,不同著眼,卻都對作品的露出起著微妙的加分作用。

▲張孝全、許瑋甯、王識賢等人主演的Netflix華語獨家影集《誰是被害者》討論度超高。(圖/Netflix提供)
 

《誰是被害者》收獲的極高評價劇中目不暇給的超優演員功不可沒,黃河、丁寧、陳家逵、鄭人碩、夏靖庭五個「被害者」都交出了讓觀眾刻骨銘心的成績單,黃河的「絕望」不同於丁寧的「無奈」,陳家逵的「憤」不同於鄭人碩的「怨」跟夏靖庭的「悔」,角色的心境描繪艱澀、幽微,這些了不起的演員卻都一一完成了;嚴格來說,他們不是「客串」出演,而是各自段落裡呼之欲出的唯一主角。張孝全猛一看像極了梁朝偉,做到了從影十七、八年來最深入靈魂的一次演繹,他對亞斯柏格症的詮釋是全面的,不只臉上每一吋肌肉的運用、眼神的飄移、肢體的節奏、忽然失控的爆發…全都完成得怵目驚心,更讓這些具象的即視感籠罩成這個人物因為這個疾病所衍伸成種種人際的障礙與試煉,絲毫不給人「演」的痕跡,是直接「活」成了那個極為特殊的人,為一個角色的鞠躬盡瘁讓人肅然起敬。

許瑋甯演了整齣戲訊息功能最沉重的角色,所有相關的人物與事件聚合出一個對「生命價值」的抗辯主題,那些饒富文學性的跌宕、反轉、憬悟,觀眾相當程度是依附在這個角色身上去領略去啟發去感動的,許瑋甯沒有辜負了這個角色的「重要」,她敏銳的層次掌握立體呈現了「徐海茵」在經歷這連串事件衝撞後的內在成長(自身所隱藏的成長陰影,在這些悲劇的對照下逐漸解構、釋懷、和解),更以演技裡毫無美化的真情實感讓角色的心理脈絡、情感線條鉅細靡遺地能夠讓看戲的人感同身受,至於她戲裡在許多緊要關頭「謊話說來就來」的變臉特技,呼應了她社會線女記者的「求生必殺技」,也看得人大呼過癮。

▲張孝全、許瑋甯、王識賢等人主演的Netflix華語獨家影集《誰是被害者》討論度超高。(圖/Netflix提供)
 

本劇男演員個個出類拔萃(包括驚鴻一瞥的曾敬驊),但真心覺得王識賢的「寬哥」最是難演,要知道8集戲他有6集半都在「疲於奔命」,在戲份的發揮上都是被動的、回應的,換個氣場弱點的,換個細節處理沒那麼飽合的,老早整個被「吃」掉得看不見人了,而王識賢的演出「存在感」十足,即便不是故事線的前導者,但和每個環節的進展依舊產生了「桶箍」一般不讓情節片段崩散的實錘功能。

林心如飾演的「李雅均」戲份不是最多,卻是關鍵中的關鍵。而這個人物能否完全獲得觀眾的認同,直接主宰了這所有事情發生的「可信度」,必須說林心如的演出可圈可點,她以點狀的出場戲份,成功地完成了足以托墊讓整個故事發生的心理因素,一路極其內斂的表演方式,對照戲的最後面對許瑋甯那句「活著才是最難」的對質時,毫無預警地失控、起身、掛掉電話(甚至只是背影),誰都看懂了這個角色信念的偏頗與執拗,可以說是以最有限的力道成立了最沉甸甸的一個角色,相當值得擊節喝采。

觀劇心得小補充:李雅均這個關鍵人物的身世背景始終沒有被詳細的描寫,她第八集那一段廣東話的旁白一出來,讓人有點意外,不在於語言,而是林心如的聲音表情十分深沉十分充滿感悟,跟我們以往對「印尼新住民」的既定印象有極大的差別,所以,「周洋」這個角色(尹昭德飾演)的出現便尤其重要,不只因為他是一連串事件的最初與最終,由他跟李雅均的互動,寥寥篇幅,便給了「李雅均」人設的明確定調:她懂詩,懂人生,思維裡可以容納哲學的辯證(即便成立於她自己的偏執邏輯),這讓她的起心動念她所衍生的所有視角引導,都有了個夠高的成立條件。「黑暗裡,雨是不會停的,只有孤寂只有墜落,而你的手像是張開的傘,為這一切撐起一片天空」應該是從詩人葉青的詩《大雨》而來「…你始終不會懂我在為你擔心些什麼,雨是不會停的,有些時候,雨是不會停的,並不管你是否有傘」,角色的情感從詩的情感橫溢而出,手法高級而雋永,我非常非常喜歡。

●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