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80多歲的阿祥(化名)在60多歲時罹患大腸癌,治療完成過5年再度復發,在第1次復發後,接下來每兩三年就復發1次,總共經歷了4次的肝轉移,幸好阿祥警覺性高,積極追蹤,透過液態切片定期篩檢及早發現轉移並切除。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王輝明表示,非侵入性的癌症基因檢測靈敏度高,能協助醫師及早監測癌症復發跡象,除此之外,適藥性基因檢測更讓患者有機會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進行治療,減少反覆化療的痛苦,對症下藥,積極追蹤,提升大腸癌病患的存活率。
王輝明說明,大腸癌復發程度可分為3種等級:低危險、中危險與高危險。臨床經驗上,約有2成的病患屬於高危險復發機率等級,呼籲病友定期追蹤、積極預防復發。
王輝明強調,手術或化療、甚至標靶治療結束後,並非代表完全痊癒,研究顯示整體大腸癌治療後2年內復發機率高達40%,即使治療後第5年的再復發率仍有5%。因此針對高復發危險群的病患,建議透過非侵入性癌症基因檢測定期追蹤,若基因檢測陽性,則採取積極的「先下手為強策略」(Pre-emptive strategy)。
高復發危險群的病患,建議在治療後的頭兩年每3個月追蹤1次,第3年開始每半年追蹤1次,非侵入性癌症基因檢測靈敏度高,篩檢速度快,患者只需抽血,不需恢復時間,有利於醫師隨時掌握數據。
監控癌細胞有許多不同的方式,王輝明分析,過去透過大腸鏡影像觀察癌細胞,受限於影像解析度,0.5公分以下的腫瘤幾乎難以察覺,恐有耽誤治療時機之虞;組織切片(Tissue Biopsy)以侵入性手術取得腫瘤組織後進行基因分析,由於僅取得部分組織,無法了解整體癌細胞的變化,加上腫瘤體積有限,要多次取得檢體的困難度較高,對於高復發危險群的病患追蹤大不易。
目前已可透過抽血取得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檢測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準確率可達98%,一旦發現患者血液數據異常,醫師即可安排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早治療,才能將癌細胞對身體的影響降到最低。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自民國95年起,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1年成為年發生率第1名癌症,平均每天約有41人確診大腸癌。王輝明提醒,環境致癌物汙染如農藥、重金屬、戴奧辛、黃麴毒素經由食物鏈大量累積在動物性飲食,加上動物性飲食高溫燒烤,在150度烤2分鐘的情況下即會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異環胺致癌物。這也是為什麼過度的動物性飲食,會造成大腸癌罹患人數居高位的原因。
更多NOW健康報導
肥胖遇上新冠肺炎易併發重症 7招減重兼顧免疫力
167家「全國指定社區採檢院所」1指可查 哪些人符合採檢資格?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編輯嚴選:自己的命自己救! 罹癌鬥士從免疫細胞找到奇異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