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華航改名的議題吵得沸沸揚揚,但看在國人眼中,有不少人會覺得這個議題深得我心,點頭如搗蒜。當然,也有不少人的反應是:「又來了!」問題的關鍵是:到底改個名字,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的處境會不會變得不一樣?換言之,「正名」這個議題,究竟是「務實」還是「務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所謂「正名」這個話題,雖然不能說歷史悠久,但也有些年頭了,最早是2002年5月啟動的「511台灣正名運動」,前總統李登輝擔任活動的總召集人,距今也已經有18年的歷史了。在陳水扁擔任總統期間,陸續將幾個國營企業改名,如中油改名為台灣中油、中船改名為台灣造船、中華郵政也改為台灣郵政,只不過後來因為違反郵政法等相關法令,2008年馬英九上任後,又把名稱改回中華郵政。
看起來成績斐然,但深究起來卻相當有趣,舉例來說,中油原本的英文名稱為Chinese Petroleum Corporation,縮寫為CPC,在更名為台灣中油後,考量相關的原油契約與條件,英文名稱改為CPC Corporation, Taiwan,縮寫依舊為CPC。這樣的「正名」除了自己在台灣爽之外,其實沒什麼多大意義。
暫且先撇開政治光譜與立場,也不去談「正名」這樣的議題是否已然獲得國人普遍的認同這些問題。就假設國人的確都認同華航應該「正名」,真的改名成了「台灣航空」,也不去考量華航在全球各地的航線以及外站簽署的所有合約是否依然有效,是否需要重新簽訂等問題。那麼,外國人就不會錯認其為「中國的航空公司」嗎?
如果大家不健忘的話,應該記得2月1日越南無預警地與台灣斷航,事後外交部表示,越南政府已釐清我國非屬中國疫區,並立即恢復台越間正常飛航。但為什麼台灣的民航航班會被當成是中國大陸航班?理由很簡單,每架民航機上都有航空器註冊編號,或者也叫做「機身編號」,台灣機身編號與中國大陸一樣,都是「B」開頭,而這個編號,卻是改不掉的。為什麼呢?因為主管機關是聯合國下屬的國際民航組織ICAO。
所以,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義大利、越南、菲律賓會突然斷航台灣,因為人家根本沒去思考台灣跟中國大陸的差別,人家直接拒絕B開頭的民航機落地啊!
照理來說,若要避免矮化,那麼政府最該做的事情,不是向國際民航組織ICAO要求更改機身編號的編碼,以表示台灣不是中國大陸的一部分嗎?很不幸,台灣僅在2013年以「特邀貴賓」的身分,參與過ICAO的年度大會,換句話說,台灣根本不是國際民航組織會員,因此連向ICAO提案都沒有資格。
那麼,假設民進黨政府真心想要「正名」,那麼,正確的方式就應該是想辦法加入國際組織,最少也要在國際上多交些朋友,讓國際友人們推動台灣儕身各國際組織、獲得國際認同後,才有運作「正名」的空間。因此,不管是李登輝時代的「務實外交」、「彈性外交」、陳水扁時代的「全民外交」,或是馬英九時代的「活路外交」,都在積極深交國際友人,努力加入國際組織。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話再說回來,從蘇揆對華航正名的回應來看,他是很清楚知道這件事可以喊,但不能做的。畢竟2006年蘇貞昌第一次當行政院長時,就吵過華航改名這件事情了,當然後果是不了了之。那麼,為什麼明知道所謂的「正名」,實際無益於台灣國際地位的提升,還反而對台灣實質國際影響力有負面影響,還依然吵著嚷著要去做呢?因為丟出這樣的議題,可以引起論戰,進而轉移在野黨的焦點。
所以,在「正名」這件事情上,蔡政府很明顯是在玩假的,喳喳呼呼要「去中國化」的人們也省點力氣吧,蔡政府「非不為也,是不能也。」為什麼呢?因為這件事情能說不能做。只不過,在新冠肺炎方興未艾之際,無視於背後的因果關係、利益得失,又拿這個話題出來帶風向,令人忍不住想問蔡政府,這件事情能說不能做,事實上也做不到,「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