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李兆立/華航更名,需甩開六大錯誤迷思

▲華航改名引發熱議。(合成圖/翻攝自華航、批踢踢)
文 / 李兆立-2020-04-15 17:50:16
毫不意外地,台灣每次一遇到「從名稱拿掉CHINA」議題時,各種質疑論調都會立即撲面而來,彷彿一切的改變,都是想都不該想的「假議題」。不久前的「護照拿掉ROC」是如此,這回的「華航更名」也不例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更名真的難如登天嗎?讓我們先一一檢視質疑的論點到底有哪些?

第一種質疑是「成本太高」。談到更名,反對者最常使用的起手勢就是「太花錢」。華航更名涉及整體修改塗裝、文件、設計等費用,反對者從「十幾億」到「上百億」的說法都有,後者尤其常見,看上去真的很嚇人。

我們就來好好計算一下。一般認為最花錢的更改塗裝,一架飛機的費用約5至20萬美元,就以最寬鬆的20萬來計算,華航目前有88架飛機,總計約新台幣5.3億元。剩下其他的成本也非常寬鬆的抓一倍就好,總計約10億多,與民航局估計的11億元差不多,但跟所謂「上百億」的說法就差距甚遠了。

11億元對華航是什麼概念?華航近幾年營業額都在1,500億上下,約佔0.73%。我們可以理解這會是筆成本,但要說成「華航不可承受之重」就過度誇張而失真了。

第二種質疑是「影響航權」。反對者說,一旦華航改名,所有航權都要重簽重談,不僅費時費力,還會被中國百般阻撓,絕對不可行。

其實,華航絕對不是世界上第一個面對更名的航空,例如,國際航空集團(IAG)的前身是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s),在與伊比利航空(Iberia)合資組成IAG後,並未遭遇航權重簽重談的問題;瑞士航空(Swissair)也曾經歷併購和更名,2002年被十字航空(Crossair)收購繼承,航權絲毫未受影響。

為何不影響?因為航權協定常見是由「國家與國家簽」或「機場與機場簽」,並不會在文本訂出「哪家航空」,以避免航空公司面臨破產停飛等變故,而影響空中航運。例如,新成立的星宇航空開啟越南航線,就無須重談航權。

至於中國阻撓,航權既然不用重新談,那受到影響的應該是「未來」而非「既有」的航線。問題是,即便華航過去以來都叫華航,請問中國有哪件事不阻撓台灣了?

第三種質疑是「便宜中國」。反對者說中國妄想華航的「China Airlines」已久,更名就是便宜了中國。

問題是,如果China就是中國的,那物歸原主何錯之有?更矛盾的是,如果中國這麼肖想,那應該鼓勵華航趕快更名才對啊,何來「不斷阻撓」,要不要跟第二種質疑喬一下說法再來談?

第四項質疑是「國際代碼」。華航IATA代碼是CI,ICAO代碼是CIA,所以一定要叫做China Airlines。

然而,無論是IATA或ICAO,代碼只是方便辨識,未必要與正式名稱的拼字有直接關聯,華航即便改名Taiwan Air或Formosa Air,都不影響繼續使用CI和CIA。

例如,長榮航空(EVA Air)的IATA代碼是BR,毫無直接關聯;緬甸航空(Myanmar Airways International)的ICAO代碼是UBA,也是完全連不起來。這些都不影響航空公司使用代碼,也不影響正常營運的。

第五項質疑是「衝擊營運」。反對者說,華航一旦改名,就會受到北京杯葛而無法續飛中國航線,將衝擊40%的營收。

這個數字是確實的,但反而更指出了華航的營運策略大有問題。一家政府持股過半並有董事任命權的航空公司,卻把自己的經濟命脈,壓在一個隨時都會因政治考量而懲罰台灣企業的國家,這樣真的可以嗎?

如果我們認為單靠中國客的旅行社和飯店是飲鴆止渴,為何卻能容忍國營航空也這麼做?

華航過度依靠中國航線的現象,其實是從2009年馬英九政府開放直航後開始,原本交由「華信航空」來飛,華航看有利可圖就拿回來自己飛,僅花兩個年度,就於2010年就創下近十年次佳的營業額。雖然營業額因此獲得顯著成長,機師和空服員的過勞問題也從此開始,也凸顯了華航營運陷入怠惰的現象。

換句話說,無論站在華航本身的健康營運或勞權提升,以及國家安全的立場,檢討改進華航這種「過度看中國臉色」的經營策略,都是絕對必要的。

第六種質疑是「老生常談」。陳水扁總統十幾年前也爭取正名過,最後不也放棄了。為何要此時又要談?

此時和當年確實有很大的不同。從國際來看,當年中國正值「和平崛起」,全球對中國的經濟能量和國際參與可說是「寄予厚望」。而近年來中國「銳實力」逐漸惹惱美國,並引起周遭國家的擔憂,加上武漢肺炎(COVID-19)引起全球對中國的公憤,讓防疫成功的台灣在國際上更加「有空間且有必要」與中國進行區隔。

再看看國內,除了台灣認同度相較於當年早已大幅成長,陳水扁當時畢竟是分裂政府下的少數總統,顧忌很多。而蔡總統此時不僅以史上最高票獲得連任,並即將步入完全執政的第五年,且當前各政黨皆公開支持華航更名,剩下的就是政府的決心而已。

在國內外條件都相對成熟的狀況下,如果政府真的有心推動華航更名,只要展現魄力和推動策略,其實即便並非「現在就改」,而是有具體「日出條款」的更名時間表,相信也能得到各方的支持。

例如,交通部或可制定為期三年的「更名計畫」,一方面讓華航有時間修正經營策略,降低中國航線的可能衝擊,一方面也能逐年提撥「更名基金」來支應11億的更名成本。這樣一來,華航可改,正名可期,如此雙贏,就看當前政府推動決心了。

●作者:李兆立/時代力量智庫執行長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民調中心

  • 網友呼籲修法,「虐童致死者唯一死刑」」,你支持嗎?

    支持,虐童致死唯一死刑,才能有效嚇阻。
    反對,威權時代才有唯一死刑,法治國家還是應讓法官有量刑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