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威力持續席捲全球,各國均傳輸嚴重災情,台大公衛學院自疫情爆發以來每周舉辦記者會,以公衛專業針對防疫措施提出建言,今(13)日上午召開記者會,台大急診醫學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指出,各界對於台灣的篩檢量能多有質疑,但其實台灣已經做到「廣篩」的程度,數量更是遙遙領先OECD大家數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建璋表示,雖然社會上一直有傳出要做到人人篩檢的普遍性篩檢的聲音,「但目前普篩只有冰島做得到,因為他的人口只有30萬人。」,而如果比照英國的群體免疫作法,依照人口和死亡率的換算,台灣至少會有2到5萬人死亡才能得到群體免疫,明顯不可行,而短期間要期待一個很棒的特效藥並不太容易,疫苗至少也要1.5到2年,「因此其實透過廣篩隔離,防疫的基本原則就是辨識出會傳染的人,我們就可以讓疫情消失。」
但篩檢依然可能產生破口,因此用對篩檢方法就顯得相當重要。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指出,快篩試劑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篩抗體、一種是篩抗原,對於快篩的檢測有兩項標準,分別為敏感度跟精確度,如果感染,如何確定個案是陽性就是敏感度,要怎麼篩出陰性的民眾則是取決於精確度,但在實驗上兩者是互相拮抗的,也就是敏感度高精確度就會低,反之亦然。
▲陳秀熙說明,不同的快篩工具檢測方法不同,使用的目的也不同。(圖/翻攝自台大公衛直播)陳秀熙說明,如果在敏感度很高的工具之下,檢驗為陰性的結果就可以很快排除感染,而如果是高精確度工具的感染陽性結果,我們也很快就能夠確定,隨著防疫持續近秀,後期的工具就需要高精確度,因為我們不希望看到很多偽陽性,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想要準確知道個案是不是被感染,就需要高敏感度的篩檢工具,兩種工具都需要交互使用。
而台灣的檢驗量能到底是否足夠也是各界長期關心的重點,但李建璋說,篩檢做的是否廣泛不是看篩檢的人數多廣,而是看檢驗的覆蓋率,不應用百萬人口的篩檢數計算,而是以篩檢陽性率來計算,陽性率的倒數可以視為覆蓋率,對比已經進行廣篩且有效控制疫情的澳洲和韓國,台灣現在就已經做好廣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有這樣的成果就是我們已經在進行廣篩。」,李建璋指出,台灣目前做到的廣篩數字遙遙領先所有OECD國家,韓國目前進行了50萬個測試,每百萬人有1萬人接受測試,台灣每百萬人只有2千人接受測試,但事實上我們覆蓋率是韓國2.4倍,每1人確診新冠我們就篩檢120人,韓國只50人,美國更是只有10人,紐約州的疫情更加嚴峻,只有2人,也就是說每篩檢2個就有1個陽性。
▲李建璋說,篩檢做的是否廣泛不是看篩檢的人數多廣,而是看檢驗的覆蓋率,不應用百萬人口的篩檢數計算,而是以篩檢陽性率來計算,陽性率的倒數可以視為覆蓋率。(圖/翻攝自台大公衛直播)但李建璋強調,下一步,台灣還是要超前部署,如果本土病例大幅增加、社區傳染增加、陽性率下降至1/50或是出現超級傳播者都是我們擴大篩檢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