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陳冲/全民基本所得捧紅他 台灣think harder

▲基本工資與經濟發展及就業相互牽動密不可分,應該審慎面對。(圖/新世代金融基金會提供)
文 / 行政院前院長陳冲-2020-02-26 16:15:14
今年 2 月 22 日,紐約世界日報報導台灣移民第二代楊安澤( Andrew Yang )宣布退出美國總統民主黨初選的後續消息時,指出:「楊安澤 2017 年宣布參選,媒體頭條標題曾是『無名氏選總統』,但他一路過關斬將,支持率比眾多政壇老將還要高。支持楊安澤『每月千元紅利』全民基本收入( UBI )政見的選民戴著藍色「 MATH 」帽子,擁護他『讓美國更努力思考』( Make America Think Harder )」。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 2019 年 12 月 18 日一場主題為「 AI 經濟及 Gig (零工)經濟夾擊下,人力資源的新挑戰?」研討會中,本人指出面對 AI 等新興科技衝擊與零工經濟( Gig )的來臨,我們已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全職工作漸漸消失,勞雇關係改變,政府與民間都應該積極思索重要法規之轉型及制度之建立。媒體報導,陳冲董事長指出,瑞士近年來在二次公投經驗中,支持普遍性基本所得( UBI )的比例已越來越高,顯見科技進步,整個社會薪資制度重新設計的環境已日漸成熟。

▲台灣移民二代楊安澤宣布參選2020年美國總統,卻在 2 月 22 日宣布退選。(圖/取自《Andrew Yang for President》網站)

本( 2 )月稍早楊安澤,宣布退選,雖然排名第五,聲勢不錯,但他表示 I am the math guy and it is clear tonight from the numbers that we are not going to win this race,退選時仍強調自己以 math (數學)見長,使人想起他最引人注意也與數學有關的政見,就是「全民基本所得」( universal basic income )。

依照楊安澤的想法,所謂自由紅利( Freedom Dividend ),係指 18 歲以上的美國公民,無論其收入或就業狀況,每人每月無條件發放 1,000 美元。楊安澤認為,因為全民基本所得至少可以提供人民一個固定的收入,讓人民可以較無後顧之憂去找其他的工作、遇到不好的雇主時擁有更高的議價能力,而且全民基本所得可以促進人民心靈和身體的健康、減少一般社福篩選發放的作業成本、並促進勞動市場的效益,讓人民可以找尋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羅斯福研究所( Roosevelt Institute )認為持續發放全民基本所得,可以增加約 460 萬個工作機會使經濟成長率提高。

本人曾在 2016 年 6 月 19 日聯合報的一篇專欄文章,「全民基本所得豈是無理取鬧」中,針對瑞士同年公投,否決提供全體公民每月 2500 瑞郎基本所得案,說明電視主播「無理取鬧」的評語有欠公允。文中提到將近半世紀前( 1972 )麥高文代表民主黨競選總統時,提出每人 1000 美元的人口津貼( demo grant ),背後操刀者是經濟學泰斗 Tobin ,顯然不是即興式的民粹之作。

上該文同時指出長期以來,臺灣存有一種抱怨,即經濟成長卻薪資停滯,換言之,經濟成長的果實,眾人無法雨露均霑。為著財富重分配的努力,解決特定階層可能的「貧窮陷阱」( poverty trap ),特別是經濟快速成長時,整體 GDP 的成長與基層勞工收入間,所出現的嚴重缺口,尤其在此「顛覆性科技」快速成長的年代, AI 興起,許多底層或不需複雜技能的工作已漸被機器人取代,民眾欲覓工作無門,托賓( James Tobin )式的全民基本所得又再浮現。

全民基本所得,財源何在? 2017 年 2 月,比爾蓋茲( Bill Gates )曾有一段話,為科技時代的全民基本所得,提供一些思考基礎。If a human worker does 50,000 of work in a factory, the income is taxed. If a robot comes to do the same thing, you’d think we’d tax the robot at a similar level.這種對資本財課稅的構想,也顛覆不少傳統理論。

全民基本所得有長遠的發展歷史,整體經濟成長後,應思考有無必要發給國家紅利( national dividend )?類似一般公司在薪水外另給紅利的道理。支持全民基本所得的言論認為,這種措施不僅是薪資偏低的基層勞工受惠,許多在家庭工作卻無收入者(例如家庭主婦)、許多默默奉獻社會卻無薪水者(例如志工),就這些對社會付出有價值的勞力卻未獲得財務的報償,社會仍應提供「購買力」,以示公平。當然全民基本所得倡議者的理由不止於此,民眾有基本所得後,因為後有退路,就會勇於創業、勇於追求理想生活方式、自由學習,有助於經濟發展及生活品質,只是就應如何訂出適當的金額,既能有重分配的脫貧效果,也不會誤導一般民眾怠於工作,才是重點。

在 AI 時代,根據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 )在 2018 年的〈未來就業報告〉( 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指出, 2022 年時,機器人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將提高為整體的 42% ,屆時全球將有 7,500 萬人面臨失業,高度自動化帶來的失業及經濟問題,貧窮、貧富差距、社福體系、教育落差、性別平等、官僚主義、少子女化等議題,導致越來越多人提倡全民基本所得。據報導全球已有諸多國家正在進行、規劃或高度專注基本收入相關試驗,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國加州奧克蘭市及荷蘭烏得支、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和法夫等也陸續加入實驗。

為避免貧富差距擴大,促進社會和諧,台灣也應再思考本身的方向。有人主張再提高基本工資,但這種未作好基本功夫、經喊價而由企業買單的方式,終將影響就業機會(尤其是機器人/自助機器當紅的時代),或可思考建立普遍性(全民)基本所得( UBI, Universal Basic Income ),以維持國民基本生活保障。藉著發放普遍性基本所得,政府可讓失業國民參與資源分配、享受自動化減少勞動需求的成果。整體而言,基本收入被認為是在機器取代人力後,能讓全體人民平均享受生產成果的最佳措施。或採用 EITC( Earned Income Tax Credit / 勤勞所得租稅減免,俗稱「負所得稅」),對收入較低的的受薪家庭言,也有掙脫貧窮陷阱的機會。以實現經濟成長的果實,全民均能共享之目的。

Andrew Yang 主張每個美國公民每人每月 1000 美元,如果在中華民國每人每月 15000 新台幣,不再談最低工資、不再談國民年金、甚至不再談社會福利,是否可行? 也許短期不成熟,但在數位時代,能夠躋身討論這些問題,也算進步國家,至少也有總統候選人、大企業家(比爾蓋茲)的視野。

每天鬥嘴的台灣,要不要 think harder ?

●作者:陳冲/ 行政院前院長、現任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