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疾病管制局先宣布了:台灣進入社區感染階段。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還沒大陸這麼緊張。也沒有香港那麼緊張。但是,跟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差不多。都開始進入社區感染階段。
意思是說,不再只是境外移入,病毒已經本土化了。已經出現一些找不到感染源的被感染者。
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特性來說,這意味著疫情開始出現大規模感染的風險。至於,大規模是大到什麼地步?那很難說。日本估自己十萬人跑不掉。台灣,還沒有看到概估數字。這其實可以用電腦模型推算。就看有沒有人敢算。算了,敢不敢說。
何必等到美國CDC講話?到今天為止,確診病例數24個。裡頭有三個可疑。
一個,是從武漢包機撤回的台胞。編號第十一號。大陸方面一直質疑這個病例的認定有問題。政治問題。但到現在為止,台灣都沒有進一步解釋。
第二個,是編號第十九號的白牌司機。他往生了。往生的當天才確診。跟他吃飯的家人十個,現在已經確診四個。至於其他不確定的人,比如搭車乘客有多少?也不知道。疾管單位也沒有進一步解釋。
第三個,是今天發布的北部退休女性。編號第二十四號。她沒有旅遊史。沒有接觸史。但這不是重點了。重點是:她上月二十二日,過年前就發病了。三十日,她就被醫院收治了。二月十日,她病情惡化,進了加護病房。但到了昨天才確診。疾管局說她接觸過360個人。然後呢?這病毒潛伏期至少七到十四天,她都沒有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嗎?公車呢?捷運呢?
以病毒的感染力,第十九號患者只不過和家人過年聚餐兩小時,一半的家人都中彈了。如果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沒有問題嗎?不久前,為了缺口罩,政府一直呼籲搭捷運不用戴口罩。
今天開始,還是一樣嗎?
第二十四號患者是關鍵。第二十四號已經斷鍊了。誰傳給她?她傳給誰?都很難追蹤了。她留下兩個重要問題:1、她真的只接觸過360個人嗎?2、更重要,為什麼這個病例確診這麼、這麼慢?
和第十九例一樣,都這麼、這麼慢。這麼慢的確診,讓這波疫情充滿了不確定的風險。我相信這是技術問題,不是惡意隱匿疫情。但回頭想想,如果台灣區區幾個病例,都搞得風聲鶴唳、雞飛狗跳,確診如此困難,台灣是如何嘲笑、懷疑大陸的疫情管理?
台灣反正就是海島一樂園。歷史上,不管什麼東西,到了台灣,就是獨立演化。就像黑熊一樣,總會演化出一些台灣特有種,或是亞種。台灣的島嶼環境,總是讓台灣不知不覺走向封閉主義。
防疫也是一樣,台灣的公衛系統質量都不錯,但防疫一直都是用「決戰境外」模式。毫無人情義理可談,只要疫情不進來,就宣稱勝利。可是,這不是對什麼病都有用。對新冠病毒,「決戰境外」失敗了,海優、空優防線都破了,接下去要打陸戰了。
台灣能不能像SARS一樣,打好陸戰?不知道。但一直用切割大陸,嘲笑大陸的方式,把政情當疫情,現在,當自己的防線也破了,接下去就五十步笑百步嗎?
眼前,不只是本土作戰的問題。而是,最了解這株病毒的,最有臨床經驗的,而且本身已經逐漸從疫情中復原的,就是大陸。大陸的經驗應該對台灣非常珍貴。但經過這麼醜陋的疫情處理,兩岸只剩下仇恨。幾乎沒有別的了。
台灣那些高度「政治正確」的媒體、政客,甚至把嘲弄的對象擴大到世界衛生組織(WHO),擴大到秘書長譚德塞。彷彿只要肯定大陸疫情的,就是被施壓、被收賣,就是親共、舔共。
台灣無法加入WHO,然後把各種情緒化的言語包裝成WHO被中國控制,然後,政治上就找到答案?精神上就得救了?有病。這種病,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可怕。
既然民進黨不接受中華台北成為觀察員,又根本不可能以正式會員身分入會,那就不懂,每年都要到日內瓦演一回,碰到疫情,更是借力使力,不斷加演,到底是為了什麼?只是為了滿足悲情嗎?只是為了回頭向國人哭訴自己多努力、但被打壓的多嚴重?
其實,這種處理方式,每一次,都只會讓台灣距離WHO、ICAO更遙遠。
譚德塞公開讚揚中國。不對嗎?他說錯了什麼?還是,就是不可以說中國做得很好?譚德塞回應媒體提問,其實說得太漂亮了。他說的重點有兩個:1、中國不必施壓,中國本來就做得非常好。2、對中國防疫表現的肯定、讚美,不是他一個人,他是代表WHO的專家學者群。在WHO的專家會議裡,幾乎沒有批評中國防疫表現的聲音。3、不應該在防疫時,對特定國家說三道四,而是支持它,一起打贏這場仗。
你可能根本沒有仔細聽譚德塞說了什麼。你現在聽完了,不會覺得很慚愧嗎?
大陸的公衛體系弱點很多。在快速發展過程,財富累積很快,但公衛、醫療跟不上,這可以理解,但必須急起直追。畢竟,大陸十四億人,佔全球人口19%,但只分配到全球醫療資源的2%。美國人口三億多,佔全球人口不到3%,卻支配了全球13%的醫療資源。如果把這些數字轉換成人均數字,就更能看清楚中國在防疫時的軟肋。
我不是說大陸多好。但是,台灣在面對大陸疫情時的總體態度太爛了。太丟人了。
在有限條件下,大陸防疫工作做得不錯。至於台灣,考驗才剛要開始。
把口罩戴上。台灣加油。
●作者:唐湘龍/資深新聞工作者、政論節目資深評論員、電台節目主持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
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