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諺有云:「一紙二土三木四石五金」,指的是排行愈前面的原料,入神愈快愈靈驗,鹿港鎮公所為保持有百年歷史的武廟文衡聖帝神像,聘請在地工藝匠師陳宗蔚新塑一尊與開基文衡聖帝同樣尺寸的泥塑神像,做為日後神明賜福踩街時代表出巡的神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早期武廟開基神像即為泥塑,目前已是稀少工藝,目前才30歲的陳宗蔚是鹿港唯一會做泥塑神像的匠師,自然負起重責,目前已在武廟展開胚體形塑的工程。鹿港鎮長許志宏表示,武廟新塑文衡聖帝,聘請陳宗蔚外,也請來桂花巷藝術村駐村藝術家陳俊位製作神明的座椅,陳俊位曾以作品「湛藍.染凳」榮獲德國紅點設計獎(Red dot design award)肯定,擅長木工座椅,相信兩位匠師的合作,能夠為鹿港工藝寫下新頁。
▲泥塑神像的時間長、工序繁複,目前已是稀少工藝,陳宗蔚是鹿港唯一會做泥塑神像的匠師。(圖/記者葉靜美攝,2020.02.19)現今,傳統的紙塑神像工藝幾近失傳,而泥塑一尊神像的時間與工序則比木雕神像繁複且耗時更長,陰乾完成後的泥塑神像與木雕神像一樣堅固、利於保存,可流傳久遠,就有隋代的泥塑神像保存至今的記錄,其技術關鍵在於匠師對泥土濕度、陰乾速率與收縮比等條件的完美掌握,以利在土材轉硬前完成雕塑工作。
陳宗蔚表示,泥塑神像從培養土開始,就必須大費周章的自行調配填土,曬乾後還要打碎澆水,再曬乾,一直重複這樣的程序20次,才能培養出可以雕塑神像的土,胚體完成後還需要 2至3週的陰乾,再進行胚體研磨打底,以及表上棉紙加水膠,全部完成之後才開始按照粧佛的修光、開臉、打底漆、細研胚體、盤線、安金化色,到作神帽、植鬚、安龍球、製神器等等步驟,比木雕神像的工藝繁複,所費的時間也比較久。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宗蔚自小就對捏塑神像很有興趣,初期用自己的零用錢買黏土、陶土捏塑、探索,後來向嘉義泥塑匠師張瑞益學習泥塑神像,再拜師人間國寶粧佛大師施至輝門下,是其首位外傳弟子,張瑞益的泥塑為福州派,而鹿港的神像雕刻與粧佛屬泉州派,陳宗蔚學習了兩大門派的工藝,相互運用,其製作的神像兼具兩大派的特色,悄悄透露一下,年輕有為的陳宗蔚目前未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