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李兆立/理性看待武漢肺炎的「小明爭議」

▲武漢肺炎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已開始出現本土傳播或疑似社區感染的現象。圖為香港。(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文 / 李兆立-2020-02-14 12:00:13
就在武漢疫情持續加溫,各國防疫措施逐漸升級的同時,台灣備受讚譽的防疫政策中,冒出了個「一日四變」的「小明爭議」,讓台灣社會繼疫情初爆發時的「口罩是否暫停出口」爭議之後,再度陷入了「防疫和人道,誰更優先」二選一的論辯。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明如何誕生的?就是陸委會在祭出「有條件開放中國配偶的子女來台」政策受到民意反彈時,主委陳明通希望對國人動之以情,所虛構出來的人物,結果反而讓反彈更為加劇,甚至驚動總統府,最後以陸委會政策被下架收場。

回歸政策本質,陸委會的政策到底該如何理解?非得成為人權和防疫二擇一的難題嗎?

在台灣,所有政策議題一旦牽涉中國,複雜程度往往立刻陡升,因此這裡先試著把「中國」拿掉,如此一來就是「從肺炎最嚴重的疫區,讓非我國國籍的未成年者,入境台灣」這樣的一個議題。而這個議題可從三個面向來切入探討。

第一個面向是「疫區」。從世界各國都已陸續對中國實施撤僑、禁航及最高旅遊警戒的情況來看,儘可能減少與中國人員的互動,就是各國防疫的基本原則。

理由很簡單。武漢肺炎確診人數在疫情揭露後的快速攀升,及確診案例中「去過武漢及中國」和「染病」的高度相關,讓人對於中國的疫情資訊和控制能力,都合理產生高度懷疑。

因此,讓任何最近待過中國的人士來台,等於要在防疫基本原則上開出例外,本來就應該用最嚴格謹慎的態度和標準來看待。

第二個面向是「國籍」。雖然有世界衛生組織WHO,當前國際上的防疫責任還是落在各國政府,無論是口罩的數量和價格,還是醫療資源是否充足,各國都得先以本國國民為最優先照顧的對象,行有餘力才能照顧其他人。

在這個前提下,我國政府應將防疫做到滴水不漏,優先照顧我國國民,這點是毫無問題的。

然而,討論這題時有個觀念必須先談清楚。由於台灣特殊的發展歷程及憲法狀態,中國人之於台灣,其實是陷入了「在法律上不是外國人,在事實上不是本國人」的矛盾處境。因此,防疫總指揮陳時中部長「選擇國籍」的那句話,其實無法完全適用在台灣和中國的難題上。

這個難題,是政府該面對的問題,過去四年我們做的顯然有限。在這個情況下,在「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間做出選擇的也往往是父母,而不是子女本身。目前許多針對這些子女的抨擊,其實不僅忽略了這項事實,更只是徒然引發更多情緒和爭議罷了,對於議題討論毫無幫助,

第三個面向是「未成年子女」。若排除陳明通主委所舉例的特殊臨時因素(旅遊,探親),我們必須追問,是什麼造就了「父母皆在台灣,未成年者卻不在台灣」的狀況?

無論是著眼於目前的就學,還是未來的就業,乃至於是臨時的觀光,這些未成年子女之所以能與父母分別,是因為擁有「親屬或其他可信任的生活照顧者」,能夠代為向這些未成年者提供照顧的生活環境。

因此,在進入「要把非本國籍的未成年者,從疫區帶來台灣」的討論之前,應該先問的關鍵問題是:這樣的生活環境變了嗎?

第一種狀況是,如果代替父母的照顧者依舊存在,則子女生活無虞,就應該沒有入境的急切需要。

第二種狀況是,如果照顧者因為染病,或者因為停班停課而產生環境改變,那麼該為這些未成年者提供協助的,應該是該國的政府。

中國雖然身陷武漢疫情,但政府應有的扶助功能因此崩潰了嗎?隨隨便便就認定中國政府已經崩潰,對國民生活照顧無法自理,這樣真的沒問題嗎?

換句話說,這跟「小孩選擇什麼國籍」真的沒有太大關係,而是各國政府「照顧未成年國民」的基本責任。如果今天有台灣籍的未成年者,生活遭遇變故,父母卻不在台灣,第一時間會提供協助的,當然是我國政府。

進一步來看,這些「擁有一位台籍父母」的孩子,除非面臨的是「生活照顧者遭遇變故,且中國政府無法對其未成年國民提供扶助」的情況,致使生活無以為繼,才有我國政府提供人道支援的問題。

如果中國還沒有失能到這個程度,那真正被拿來跟「滴水物漏做防疫」來作權衡的,其實不是「人道」,而是這些父母因為擔憂肺炎疫情,所以想給子女更安全環境的迫切心情。

在肺炎疫情延燒,各國防疫優先的情況下,其實各項措施多多少少都是對於國民權利的限制,影響的包括交通、旅遊、交流、生計,當然也影響了許多了友情和親情,目的無非是希望疫情儘速獲得控制,讓大家早日回歸正常生活。在這個考量下,光憑擔憂和親情,就要在防疫原則上開出例外,實在是有待商榷。

同時也必須強調,拿著國籍問題,恣意對這些「小明們」展開攻擊,除了帶出更多的仇恨和撕裂,對於防疫同樣沒有幫助。

回歸政府的防疫措施,畢竟事涉中國,而中國因素就是牽動台灣政治社會複雜情緒的重要因素,需要絕對的謹慎。

防疫要成功有效,最需要講求的是科學理性。當入境政策與防疫政策出現可能的抵觸時,更需要從客觀角度分析問題本質,而不是動輒以小明來做情感訴求,不僅是搬石頭砸腳,更打亂了原本就該步步為營的防疫節奏。

防疫當前,最需要政府的政策明確一致。希望政府能記取此次小明爭議的教訓,所有措施在公告前除了要加強橫向聯繫,更要回歸政策本質來理性考量,別再上演政策一日四變,突然上社會陷入無謂爭議的戲碼。

●作者:李兆立/時代力量智庫執行長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民調中心

  • 網友呼籲修法,「虐童致死者唯一死刑」」,你支持嗎?

    支持,虐童致死唯一死刑,才能有效嚇阻。
    反對,威權時代才有唯一死刑,法治國家還是應讓法官有量刑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