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纏花、刺繡新列重要傳統工藝 6位人間國寶出爐

▲文化部近日公告,刺繡、緙絲、纏花新增為重要傳統工藝,另外也公布6位新認定的人間國寶。(圖/文化部提供)
記者黃仁杰/台北報導-2020-01-08 12:51:34
文化部近日公告,刺繡、緙絲、纏花分別經文化部傳統工藝審議會審議通過,登錄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傳統工藝」,並認定刺繡保存者劉千韶、緙絲保存者黃蘭葉、纏花保存者陳惠美;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傳統木雕新認定保存者陳啟村、歌仔戲新認定保存者王仁心(藝名王金櫻)與陳鳳桂(藝名小咪)獲得人間國寶認定。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目前國家級重要傳統工藝共計13項、18位保存者;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共計18項、24位保存者,感謝人間國寶藝師們長期參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推動的傳習計畫,以「師徒制」方式傳承無形文化資產,讓各界更認識與珍惜台灣文化瑰寶,文化部也將持續努力推動各項無形文資傳承工作。

刺繡是台灣女紅文化的代表性技藝,被廣泛應用於服飾與日常生活。刺繡能呈顯針藝、材料與構圖之美,在絲線、圖案、針法與特殊技巧中,反映出藝師的設計創作能力。劉千韶藝師已有40多年的刺繡經歷,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刺繡工藝的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精熟於辟絲捻線與刺繡的各式針法,作品風格優雅、設色典雅足以作為台灣日式刺繡的文化傳承代表。

▲刺繡藝師劉千韶。(圖/文化部提供)

▲劉千韶作品《天上人間》。(圖/文化部提供)

緙絲工藝歷史悠久,最晚起源於公元7世紀中葉。1970年代日本工資高漲,也讓西陣織立足台灣,復甦古代緙絲在台的生命力。黃蘭葉藝師長達40餘年的職業生涯,熟知西陣織之綴織技法,由材料採集、染色、織、繡,完整體現緙絲的各項工序,其緙絲作品典雅莊重、質感細膩。此外,黃蘭葉也發掘新材料,如植物染之柳樹、蘇木、檳榔心、咖啡豆等,讓日本綴織本土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緙絲藝師黃蘭葉。(圖/文化部提供)

▲緙絲藝師黃蘭葉作品《川流不息》(局部)。(圖/文化部提供)

纏花工藝結合剪、纏、捻、繡等技巧,是台灣常民生活中與生命禮俗密切相關的傳統工藝,是漢人族群民間生活吉慶祈願的文化表現,具有豐富的象徵意涵與藝術價值。陳惠美藝師師承謝陳愛玉女士的閩南春仔花技法,早期其作品製作手法、式樣屬於台灣北部風格,後又融合客家纏花、金門吉花的系統,創造出屬於個人風格的纏花藝術創作。陳惠美也整理纏花工藝的「四工」:工料、工具、工法、工序,並為纏花工藝的各項技法與組件命名,建構台灣纏花的基本教學內容與分級基準。

▲纏花藝師陳惠美。(圖/文化部提供)

▲纏花藝師陳惠美作品《梔子香》。(圖/文化部提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