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日是2020年的第一個工作日,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理事長、氣象達人彭啟明與災害領域的專業人士共同呼籲,台灣面對的不僅是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而是進入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政府、產業界以及民眾應積極正視未來的極端天氣事件及其各項災害,如果「今天再不做,明天就會後悔」。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球各地面對極端氣候,逐漸將「氣候變遷」一詞改為象徵失去控制的「氣候緊急狀態」。彭啟明指出,歐洲議會去年11月正式宣布,歐洲與全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歐盟執委會的相關法案與預算皆須以避免地球溫度升高超過1.5˚C為目標,更應盡速提出面對氣候緊急狀態之策略;聯合國在去年底舉行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COP25氣候會議上,雖未達成具體的結論,但在會場中首度以氣候緊急狀態取代過去使用的氣候變遷的標語;英國牛津英語辭典(Oxford Dictionaries)則將氣候緊急狀態選為2019年度詞彙,顯示出全球各地強調氣候即將失去控制。
▲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理事長、氣象達人彭啟明。(圖/記者賴志昶攝)至於什麼是氣候緊急狀態?銘傳大學建築學系教授王价巨指出,緊急狀態(Emergency)最常用在緊急醫療上,例如救護車、急診室等;而當國家遇到重大災害時,國家領導人也會以緊急命令的方式來應對,例如921大地震時,時任總統的李登輝就發布緊急命令,打破現有框架來進行救災。
王价巨強調,氣候緊急狀態並非是要打破現有體制,而是面對未來因氣候異常所產生的各種新型態天災,需要建立新的防災思維。
彭啟明指出,氣候變遷之所以演變成氣候緊急狀態,一方面是國際上對於「變遷」此一名詞的感覺過度緩慢,造成整個訴求的無力感而需要改變;另一方面,對於災害管理而言,氣候緊急狀態更代表過去設計規劃的防災體系,面對氣候極端化,已經變得脆弱且逐漸失效。
交大土木系教授單信瑜表示,就算台灣不宣布氣候緊急狀態,仍會因為全球的極端氣候而改變,其中尤其農林漁牧業受到的影響最重;而只要國內農林漁牧業受到氣候傷害,長久而來對不動產市場、資本市場都會造成損害,也會因此撼動整體經濟。
單信瑜強調,氣候會演變成緊急狀態並不是「政府無能」,而是全球經濟、人口快速成長所造成;因此,政府面對氣候變遷,所要做第一件事就是要承認其急迫性,與各界進行風險溝通,並承認光靠自己無法面對現況,要與社會大眾、產業界等做好極端氣候的風險承擔。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受過「防災士」培訓的台北市議員阮昭雄。(圖/記者賴志昶攝)受過「防災士」培訓的台北市議員阮昭雄表示,政府面對氣候變遷,最主要是要建立一個態度,具體來說,應該設立面對極端氣候與天災的專責單位,也要有相因應的特別預算與條例,例如日本在內閣中設立「防災大臣」(內閣府特命防災擔當大臣)一樣,才能有效面對氣候變遷問題。
彭啟明最後建議,政府應盡速確立國家因應氣候緊急狀態的減碳目標,設定碳中和的期程,具體落實各部門的大力減碳;應針對防災法制的完整性徹底檢討,通盤建置完整的防災法律系統;應實體化中央災害防救委員會,比照日本的「防災擔當」,來處理國家因應氣候緊急狀態的長遠規劃;此外,民間產業也必須積極思考如何面對氣候緊急狀態,投入資源建立中長期調適與及時應變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