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區議會選舉於 11 月 24 日登場,創下香港史上投票率「破七」的最高紀錄,香港泛民主「大獲全勝」,而過往於各區議會佔多數的親中建制派,得票率則大幅萎縮,多位身兼香港行政會議、立法會及區議會等身分的「雙料」甚至「三料」候選人「慘遭滑鐵盧」。選舉結果翻盤,與反送中運動有著絕對的關係,不少分析皆指出,香港人是用選票表達對港府與北京的不滿,亦是成本最低的抗爭手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回顧本屆區選,事前因香港局勢動盪不安長達近半年,各種北京或介入、甚至取消區選的傳言甚囂塵上,區選開跑的前幾天,香港社會罕見的有了一小段平靜,面對這場亦被視為「未來公投」的選舉,過去對政治議題相對冷感的香港人紛紛走向投票所,共 1090 名候選人角逐 452 個席次,共計 294 萬人投票,投票率高達 71.2 %,是香港史上投票率最高的一次選舉。
▲ 2019 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創下香港史上投票率「破七」的最高紀錄,許多投票所外都大排長龍。(圖/美聯社/達志影像)開票結果於 25 日凌晨陸續出爐,非建制派在 452 席中拿下 388 席,占比為 85.9% ,其中以泛民派為絕大多數,亦是 97 年主權移交以來,民主派在區選中獲得的最佳成績;而建制派僅拿下 59 席,席次占比 13%,在黃大仙、大埔、西貢等區,建制派獲得的席次更是掛零,僅在九龍城、觀塘等區獲得較多席次。
這次選舉被視為建制派的一大挫敗,泛民陣營認為,這代表香港市民強烈希望政府回應「五大訴求」;建制派則認為,本次區議會選舉摻雜了政治因素,令地區民生工作影響力大大減低,會作出深切檢討,特首林鄭月娥亦於 25 日表示,特區政府將虛心聆聽市民的意見並認真反思。
▲第 6 屆香港區議會選舉,建制派慘敗,曾為議會最大黨的民建聯只獲得 21 席,圖為民建聯主席李慧琼率多人於 11 月 25 日中午召開記者會向選民致歉。(圖/美聯社/達志影像)由於投票前不久才剛爆發中大、理大混戰、吐露港及紅隧等要道被堵,加上有高齡清潔工疑似被示威者誤以磚塊打死,北京原以為這些事件引出的「反暴」聲浪,應足以抵銷送中條例給港府和北京帶來的衝擊,未料「民意海嘯」席捲區議會的威力之大,並非當局先前能預料到的,許多原本票源穩固、在社區耕耘多年的建制派議員皆在選舉中敗北,變相成為反送中風波的犧牲品。
只不過,泛民派表面看似贏得壓倒性席次,但若按票數劃分,泛民派和建制派獲得的票數,實際比例約為 57% 比 41% ,相當於兩個陣營票數約「六四比」的狀況,差距約為 40 多萬票。包含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在內的政治分析家指出,這反映香港社會陷入嚴重撕裂,大多數民主派議員都是以 50~60% 的得票勝出,超過 60% 票數的比例較少,呼籲民主派切莫因此鬆懈,必須堅定持續,為香港的政制改革努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受到反送中運動激化其民主意識,讓本屆區選成為激烈戰場,各區區議會主席改由泛民派主導,並會對2022的特首選戰產生一部分影響力;但香港區議會議員畢竟權力有限,多是扮演社區連結角色,加上北京當局與港府並未有正面回應訴求的趨向,香港民主化的漫漫長路,可能才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