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當霸凌成為全民運動 立場比真相更重要

▲被主管罵「替代品」憤而離職,最後結局卻神反轉。(示意圖,非當事人/取自 photoAC )
記者張志康 / 特稿-2019-12-07 13:51:38
近日以來的台灣政壇,話題風波不斷,各政治陣營都趕在大選前拋出各種話題,做球給支持者去攻擊對手,這也讓「霸凌」成為了全民運動,只要和自己立場不同,就活該被罵成豬頭,而政治人物身兼霸凌者與被霸凌人,則為整個台灣社會做了「最好」的示範。至於原本該談的事情,就在其中被邊緣化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大選進入倒數35天,政治人物無不寄望於透過「刺激」的議題,一方面整合支持者的士氣、一方面攻擊對手的人格、行事、風格。舉例來說,藍營撿到了楊蕙如是北檢認證網軍的槍,卯起來攻擊綠營。在此同時,綠營則是逮著高雄市觀光局長潘恆旭與新聞局長王淺秋辭職助選一事,狠批是落跑團隊。而身為第三勢力的台灣民眾黨,也被綠黨的「不分區議員」王浩宇痛批蔡壁如與「學姊」黃瀞瑩拖到12月6日才請辭,是為了年終獎金。

當政治人物帶領著支持者反覆扮演霸凌的施暴者與被害者時,還有人在乎「政治網軍」這件最應該被搞清楚的事情嗎?果不其然,隨著國民黨籍立委衝撞外交部,發生肢體衝突之後,話題的風向就從「網軍」,轉變成「作秀」與「演戲」了。結論呢?就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說得明白一點,從2008年歐巴馬藉由網路與社群網站之力,成功當上美國總統之後,全世界都學會了怎麼在網路上經營「政治行銷」。接下來隨著社群網站的演算法不斷更新,每個人都只會在自己的社群網站上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情,於是,我們可以發現,對立政治傾向的人,在現今的狀況下,只會深化自己想要相信的事情,讓不同立場的人形成更嚴重的對立。

然而,隨著不同立場的人們相互攻擊,事實的真相就能夠水落石出嗎?其實,從過去的經驗看來,所謂的「真相」,往往被不同立場的一方,各自解讀成不同的樣子,而且堅信不移。

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社會好了,當大家都習慣於「自己就是正義」,在政治上,台灣社會已經習慣於不去面對問題本身,而是想方設法解決那個提出問題的人。在離開了政治這個高度對立的範疇後,在生活上,我們就愈來愈習慣於用「解決人」去代替「解決問題」。當你看到孩子霸凌別人或被別人霸凌時,別忘了,你、我、他,都是孩子學會霸凌的最好榜樣。所以,至於問題本身有沒有辦法解決?怎麼解決?就再也變得不重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全台灣2300萬人都希望這片土地能夠愈來愈好,這絕對是「最大公約數」,不同的政黨當然會有不同的政見與解決方案,在民主社會裡,我們用選舉來解決這些不同政見的歧見,而不是把某一個或某一群特定的政治人物捧上神壇,認為他/她就是真理的化身。

換言之,同樣在台灣的我們,更該學會怎麼用真相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用立場解決問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