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島變身/回首20年 從源頭到焚化哪顆螺絲鬆了?

▲台中市環保局實施沿街垃圾破袋檢查,回收率進一步提升。(圖/環保局提供 , 2017.10.25)
記者賴志昶/分析報導-2019-11-28 19:19:40
台灣近年來的資源回收成就有目共睹,但這個實行20多年的垃圾分類制度,也不是完美無缺。對民眾而言,從家裡將垃圾丟上垃圾車後,看似就沒有了責任,但事實上,這一路垃圾處理的流程,不管是最源頭的那包家庭垃圾,或是清潔隊、回收業者以及焚化廠,都是整個垃圾回收產業鏈的一份子,只要有一個小螺絲釘鬆動,就可能危及整個回收體制。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從垃圾的源頭談起,一般家庭垃圾大致可分成一般垃圾、廚餘及資源回收物等3類。其中,日常生活所產生的剩菜、剩飯、蔬菜、果皮、茶葉渣等有機廢棄物,皆可被稱為廚餘,約占了一般垃圾的2、3成左右。民眾若是能夠做好廚餘回收,就能讓垃圾減量有效減少。

不過,部分家庭礙於廚餘處理困難或不夠衛生,很常將剩菜剩飯隨著便當盒、紙餐盒一同丟入回收桶,這其實是造成清潔隊或回收業者後續分類的困難。以清潔隊為例,他們從垃圾車上蒐集垃圾後,帶回隊上後,仍會先進行細分,以方便後續賣給回收廠商。不過,以目前現況來說,每個紙餐盒中一定多多少少都會帶有剩飯、筷子或是橡皮筋,這無形中就增加清潔隊員處理的人力、時間,長期來看是增加整個清潔隊的人力成本。

此外,也會有人嫌廚餘回收麻煩,直接將剩飯菜當作一般垃圾處理。

廚餘富含水分與鹽分,並不適合焚化處理,且垃圾增量也是焚化爐燒得更旺,更不利環境發展;而若是將廚餘直接送入掩埋場,在土壤中放久了也會造成異味,更會造成汙水問題。

▲廚餘回收部份是交由養豬業者使用,但近期為防非洲豬瘟,都得先經高溫蒸煮。(示意圖/環保署提供)

你以為紙餐盒、瓶罐如果清空丟入回收桶,就沒事了嗎?事實上,紙盒上有太多油汙,會使回收處理廠商在處理上造成困難,這在過去回收市場大好時,可能也僅是增加廠商一些人力成本處理,但近年來紙漿價格跌入谷底,不少廠商為了節省開銷,就會要求清潔隊要先將紙餐盒擦拭過後,才肯願意收購,因此又將這部分的人力成本又轉嫁到清潔隊身上。

另一方面,清潔隊雖然近幾年招考時總能吸引大批新血加入,但人力仍多是以中老年為主,當隊內待退人數不斷增加,恐讓清潔隊人力吃緊,且清潔隊多是苦力活,隊上人力若是過度老化也不利工作效率。

雖說近年來人力逐漸補進年輕人,但隊上環境卻遲遲未有改善,隊址多位於橋下、河濱或是人跡少至的地方,且多是以鐵皮簡陋搭建啽成,這點實則難以吸引有志青年加入其行列。行政院長長蘇貞昌於今年8月做出承諾,宣布要在4年內投入50億元,以改善清潔隊上環境,同時要花3億元,讓全台3.3萬多名清潔隊員穿上具實用性的新制服,也預計花費約1.3億元在清潔隊上增設盥洗設施、洗衣機,全方位照顧清潔隊員。

▲清潔人員迅速把幾乎滿載垃圾全部倒出,清潔隊籲落實垃圾分類。(圖/記者陳雅芳攝,2019.10.29)

在整體垃圾回收產業鏈中,除了清潔隊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回收廠商,但近年來受到回收物價格崩盤影響,這些業者紛紛坦言:「經營相當掙扎!」以紙類為例,目前拾荒者每公斤紙類僅能收到1.2元左右,價格可說是30年以來最慘,而過去每個價格能賣到16、17塊的寶特瓶,現在行情價一個只剩6塊。

有回收業者就透漏,不少大盤廠商為了節省成本,不願意收購回收過程繁雜的紙容器,導致中小盤商廠內堆放大量回收物,最終無處可放之下,只能把回收物丟入焚化爐燃燒,把民眾認真分類的成果付之一炬,更有小盤業者為了節省運送成本,就將回收物直接丟棄到偏鄉路旁,任由環境受到汙染。

除了一般資源回收物外,另一項相當重要的回收資源就是舊衣回收。目前國內舊衣回收分為3種管道,包括交由清潔隊定點或沿線收集、設置舊衣回收箱、學校和民間社區自主回收等方式。

台灣舊衣回收雖有一定規模,但近年來面臨「快時尚」崛起,市面上流行服飾的生命週期越來越短,即使已經回收也可能成為垃圾。根據環保署估計,過去舊衣回收中,可再利用部分與廢棄衣物比例約7:3,但這2年比例變成5:5,意味著舊衣回收中有一半是當作一般垃圾處理。

台灣目前缺乏舊衣多元利用的管道,大部分舊衣多是直接捐贈到東南亞或非洲國家,但當地多是炎熱國家,因此民眾的冬衣或厚外套多成為那5成的垃圾之一。

那這5成垃圾會進到哪裡呢?依據家用垃圾的處理流程,垃圾的最終站就是掩埋場或焚化爐,其中焚化爐的爭議就最大。雖然就政府的觀點而言,就算回收工作再怎麼努力,仍是會有無法回收的垃圾需要處理,因此焚化爐就成了必要存在。

▲一般家用垃圾最終仍是會交由焚化廠或掩埋場處理。(示意圖/環保團體提供)

但這個「必要之惡」是真的存在的嗎?以近日規畫要重啟的台東焚化爐為例,目前全台東每日垃圾處理量為90公噸,但台東焚化廠2座爐的設計處理量共為每日300公噸,一旦啟用焚化廠,恐怕還得處心積慮從別的縣市「爭取」垃圾,甚至可能要將掩埋場裡的不適燃老舊垃圾挖出來燒,這不僅有違環保,也不合邏輯。

事實上,這些不適燃垃圾也可能讓焚化廠頻頻破管停爐,不僅導致焚化處理不夠效率,也會讓焚化廠多次重新起爐產生廢氣與戴奧辛,造成空氣汙染更加嚴重。

在垃圾焚化之後也不是完全歸零,還會產生「底渣」與「有害飛灰」。其中,「底渣」有多種去化管道,例如當作道路回填、消波塊等用途,但會有不肖廠商為了節省成本,將其隨意丟置。2016年就曾有檢調發現,中南部4縣市焚化爐的底渣交給處理業者後,竟被偷運至台南魚塭傾倒。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飛灰被認定為有害廢棄物,目前的處理流程是以水泥加上特殊劑量穩固後,送至掩埋,但當掩埋場逐漸飽和後,這些飛灰又何去何從?

台灣垃圾分類制度行之已久,回首這20多年歲月走下的痕跡,成為許多國家實行資源回收制度的寶貴經驗,至今雖在制度面仍尚稱健全,但仍有賴其中每位民眾、清潔隊、業者等努力,尤其最重要的是從家家戶戶做好垃圾分類,才能讓這難能可貴的制度走得更加長久。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