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業裡看了這些年,每逢大選,若是有房產相關話題也不過就兩類,一類是選舉是否影響買氣?另一類,就是某候選人因為自己或家人所買、賣或持有的不動產,或是延伸在不動產之外的種種,產生的討論空間。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剛開始的時候,前者很有戲,對岸反應總能牽動買方神經,在選前形成一種「集體不買」的特殊消費現象;到後來,或許是因為政黨輪替多次,民眾已經習慣對岸叫板,真要買賣也是處變不驚;抑或是房價長年處在高檔盤整,總等不到那下修到有感的一刻,這幾次大選總結下來,決定買不買並非是擔憂變盤,而是市場到底有沒有跌到自己理想的買點,如此而已。
至於後者,樣貌就十分多元。
姑且不論其他的利益輸送,買得少的,就從候選人住家、祖厝、祖墳,到外面有金屋藏嬌的所在地,從地段、房價、鄰居、建商,甚至於風水,方方面面都有說嘴的空間,買得多的,就成為囤房大戶、投資炒作;要是持有的產品有違法使用、欺瞞消費者之虞,無論是違建,亦或者是一般民眾比較少接觸的紅單、豪宅、農地、農舍,只要看起來越可能有特權樣貌,抑或是不公不義有關的,就越容易成為對手攻擊箭靶。
這些事情發生的當下,對於政治人物本身和競選團隊來說,是短時間高強度的危機處理挑戰,但從房產觀點來看,三個啟示,頗值得投資人思考。
其一,真要買,就買好的。
相較於其它名人,在陽光法案下,很容易查得出來政治人物所持有不動產的所在位置,雖然房產多和其生活圈或選區有關,但若是自用,大多數的政治人物還是選擇較精華區域或利多區域的相對強勢產品(例如七期的一線豪宅),這樣的產品在長線持有時,易漲難跌,自然獲利不菲。
其二,該下車,就下車。
無論是被對手揭發違法使用,亦或者是被查到其他狀況,多數可以看到在取捨上,就是壯士斷腕,能拆就拆,能賣就賣,一念之差就足以讓戰線持續延燒。選舉如此,投資亦然。當持有標的已經對自身財務產生壓力,抑或是跌價跌到超乎自己的停損點,先下車養精蓄銳,等待再起之機,那才是最佳的方案。
其三,凡事必留痕跡,千萬不要存有僥倖心態。
當遇到灰色地帶,無論是人生或是投資,千萬不能念茲在茲,反正山高水遠、朝中有人,總不會那麼倒楣就輪到我。偏偏這世界上就是這樣,最不想曝光的事,總會在最不希望的當下露出餡兒來,既然如此,還不如凡事乾乾淨淨,至少晚上能一覺到天明。
若從投資觀點討論,和一般人相比,政治人物最大的投資標的就是自己,若無意外或其他考量,他們多數會更清楚政治前途重於一切,對於所有可能對此產生負面影響的因素,盡量排除才能往更高的位子走去。
投資人不也是如此?謹慎對手上資產進行配置,切實執行投資停利與停損,直到最後擁有豐盈人生。
至於那些打選戰打出來的房產火花,說到頭,除非真違法,不然早就被斷尾求生。要是還有些空間,只要頂得過,選完也就誤會一場了。
不是嗎?
●作者:徐佳馨/住商不動產企研室經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
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