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總統及立委選戰在即,修憲議題又再度浮上檯面。針對憲政體制要走向總統制或內閣制,自從1997年國民大會修正為「改良式雙首長制」後,至今超過22年未更動過,時過境遷,社會中也開始瀰漫起修改憲政體制的聲音。身為郭台銘欽點、郭家軍首位宣布參選立委的李縉穎,對於憲政改革也有獨到的見解。李縉穎認為,憲政體制應該朝內閣制修改,原因在於太多內閣閣員不接地氣,且國會議員太「里長化」,導致兩者都不夠專業。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距離等於速率乘以時間,同樣的概念,立委席次等於『選區數』乘以『每區席次』」李縉穎說,以現階段台灣採取單一選區兩票制,扣掉不分區立委34席以及6席原住民立委,剩下的席次由73個選區,每區選出一人。2300萬人分成73個選區,約莫30萬人一個選區,「造成在人口密集的雙北市,立委選區比市議員選區還小,加上一個選區只選出一名立委,導致『里長型』立委層出不窮,專業型立委紛紛遭到埋沒。」李縉穎表示,國會議員就要有國會議員的高度,為了避免里長型立委的產出,應該將現在的『選區範圍放大,也就是說每30萬人的一個小選區,放大至100萬人的選區』,並且同步調整每區席次。一個大選區若是能選出3席立委,候選人就必須要有問政的高度,不能只憑傳統綁樁與基層服務來當選,而3席立委則提供選民更多選擇,在藍綠之外保留第三勢力的空間,較不易造成總統立委贏者全拿的局面,更有機會讓第三勢力等小型政黨出線。」
李縉穎也表示,現階段的立委人數應適度增加,過去因225席太多而有減半的呼籲,但減半後的113席確實也讓各委員會人手不足,若要朝向內閣制(立委兼部長)立委席次必須增加。但如先前所說,若整體席次增加要不是選區縮小、不然就是每區席次增加,都會造成國會素質降低。解決的方式應該是增加不分區席次,並且「應該將政黨票的5%門檻,下修至2-3%」。李縉穎說,5%的政黨門檻讓大黨有恃無恐,不分區容易淪於政治分贓。下修門檻除了有利於小黨的生存之外,小黨能分走席次才是真正讓大黨願意對不分區名單負責的外在壓力,李縉影說,「這樣大黨就會開始有危機意識,慎選不分區名單。」
而針對憲政體制應該修改成總統制還是內閣制,李縉穎則表示,他認為應該往內閣制方向去更改,「總統有權無責,行政院長有責無權」李縉影說,若是完全改向內閣制,社會氛圍恐怕無法一時間就接受,但是可以依照台灣社會現況進行修改,李縉穎說,「內閣制雖然能讓行政院長掌權,但關乎國家主權、兩岸議題等,若是讓總統擁有『最終同意權』,總統在明確的權責區分下掌握部分權力,也不會讓民眾覺得『幾百萬票選出一個總統卻沒用』的感覺,倒不是一定非要極端偏向總統制還是內閣制。」
總體來說,李縉穎更在意國會的職能與素質,透過遊戲規則的進化,對選區人口基數與每區席次的調整,來改造國會。期望能培養出接地氣的政務官,以及具有治國能力的立法委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