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對一齣戲有多重要?2016一個張一山撐起一整齣《余罪》的神話膾炙人口,2019《俗女養成記》的導師級戲精群讓兩個時空的同一個台灣逼近眼前,《用九柑仔店》的出色卡斯個別戲份雖非極多,卻無一不是添注生命力的鮮活亮點,暑假一齣50集的《陳情令》靠主角肖戰、王一博的形似神似彌補了劇本的疏漏和製作的瑕疵,
HIStory系列第三季的最新單元《那一天》再次展現了這樣的奇蹟,清一色初試啼聲的新面孔橫空出世,連名字都不太叫得出來的新世代演員們不可思議地賦予了整個故事立體、通透的靈魂,不但形塑出相較於過往來自泰、日、韓、台、陸繁多BL耽美劇幾乎沒有類比性的嶄新神韻、迥異氣息,也堪稱HIStory系列戮力經營近三年來最真摯最純粹最讓人產生「代入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清新得一如雨後空氣的筆觸和演繹,勾勒出了愛情從無到有的「那一天」,以及「那一天」震撼、牽動後續整個人生的巨大感動,真情實感,扣人心弦,其引發共鳴的幅射波段跨越了BL劇常態對應的TA族群,值得向不同屬性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做全面性的推薦。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HIStory》系列2017情人節推出第一個單元《My Hero》以來,歷經三季七個故事,發展至今,貌似又更進化了。上一個單元《圈套》勝在製作格局提昇,故事情節的縱深、跨幅加碼,是有形的「進化」;最新單元《那一天》情節舞台重新回到校園,原本賣相上讓人擔心是不是又開了倒車?眼見為實,一切倒是多慮了。見山是山不是山又是山,同樣是校園的背景與人物,《那一天》可貴在洋溢著一股充滿體溫與呼吸的自然與真誠,不怎麼覺得在看一齣戲一個故事,而是一個身臨其境的活靈活現的日常刻劃,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那一天》讓人看著覺得背景、人物、情緒、情感、情境,全是活的,高中校園是活的,而且一目瞭然就是「台灣的高中」,戲裡不分主角、配角那股「台客味」(接地氣)貨真價實到都滿出來了,幾個同學間「哥兒們」氛圍是活的,互動間的化學效應尤其生動、傳神,表現在舉手投足,一顰一笑,微細而閃亮,特別賞心悅目。在這個主tone調的設定成功之後,走戲、走心都顯得特別穩,特別有說服力,家庭裡的親子關係、青春期對仰慕對象的爆衝與患得患失、高中生對未來走一步算一步的輕狂與不安、校園裡同儕之間對立或磨合的少年心性…,全都描寫得直白而真實,也意外使得一眾年輕演員看起來「幾乎沒有一個不會演戲」,預期中可能存在的生澀、僵硬、浮誇,不論戲份輕重居然沒有任何一個人有這個問題。
▲《HIStory》系列最新單元《那一天》情節舞台重回校園。(圖/Line TV提供)《那一天》走戲的「即視感」,走心的「感染力」,水到渠成,無不到位,這一點相當讓人欣慰,可真正令人驚豔的還是這個故事背後整體「世界觀」建構的別具匠心,這個天地裡,男男之間的相互吸引顯得那麼無處不在(並且理所當然),舉凡校醫、老師、同學…,眼神、肢體點到為止的碰觸,依稀都彌漫著足以讓人浮想聯翩的曖昧,信手捻來的腐味,優雅,高級,供人自由心證,(甚至隱約出現罕見的「跨CP」的鋪哏),但,這個氛圍下,讓這個BL故事頗大幅度地調整了戀愛「性取向」這個命題的界限與制約,
「男生喜歡男生」不再被刻意放大成戲劇張力的唯一聚焦,把愛情故事的主軸單純回歸到愛情本身,「項豪廷」、「于希顧」由衝突反目到越走越近的過程,其實是兩個截然不同世界的碰撞(身世、家境、行事作風、價值觀),《那一天》的敘事結構成熟地鋪陳出這些底層的細節,甩脫了套路化的矛盾,避開了為浪漫而浪漫的膚淺,感情書寫的層次細膩,極其動人。劇中兩對CP四個男演員的直男FU滿滿,講起「我也沒喜歡過男生,但我確定我喜歡你,我是認真的。」這樣的對白,因此反倒呈現出驚心動魄的反差魅力,而幾個馬吉鐵哥們知道最好的同學喜歡男生後租了BL漫畫「惡補」,為的是「瞭解那個世界後,才能繼續挺兄弟」的那一場戲,演來引人莞爾,卻另有一種莫名的窩心、動容。此外,似乎也不得不提一下女一「李思妤」的人設,BL劇裡的女一註定了不可能討好,但像這次這樣設定成「校園肉食女」的掠奪性、攻擊性,還是相當讓人眼前一亮的,「毀三觀」的形象塑造得大膽,詮釋得立體,很是獨特。
▲《那一天》劇中,「男生喜歡男生」不再被刻意放大成戲劇張力的唯一聚焦,把愛情故事的主軸單純回歸到愛情本身。(圖/Line TV提供)《那一天》的四個主角表現奪目異常,都值得特別介紹。飾演「項豪廷」的宋緯恩,曾以《翻牆的記憶》入圍過金鐘獎最佳新人,剛在《俗女養成記》裡演了深入人心的「陳嘉明」(也是gay,演他母親的于子育在這戲裡也還湊巧地演了他媽媽),演出經驗最多,難得在表演技巧上總能做到吻合角色的精準微調,以24歲演高中生,演出了一種讓人過目難忘的辨識度,從一個凡事不管不顧的「行走的荷爾蒙」因為愛上一個人以至由內而外產生了逐漸的蛻變,進程幽微而繁複,演來燦爛耀眼,出類拔萃。飾演「于希顧」的黃雋智,細瘦的身板,絕對「非典型」的外貌,看著不起眼,卻意外讓人眼前一亮,內斂的眼神蘊藏的炯炯火光,壓抑之後的爆發氣場驚人,讓一個在「收」與「放」不好拿捏的高難度角色鮮明而耀眼,依稀看到了下一個巫建和。飾演「孫博翔」的劉韋辰,是我個人最驚為天人的一個(驚喜程度直追在《醉。生夢死》第一次看到李鴻其),白紙一張的演戲經歷,卻有著讓人豔羨的動物性本能,毫無技巧,毫無雕琢,卻完完全全把自己的情緒和情感牢牢死死地內化進了角色的真實狀態,唯其對演戲的概念、理解沒有任何雜漬,所以能「人戲合一,意隨心走」,是繼林哲熹之後又一個讓人份外期待(也需要保護)的「天才型演員」。飾演「盧志剛」的張瀚元戲劇經驗不多,但舞台經驗豐富,從模特兒出身到大型真人秀《非常完美》等綜藝節目的歷練,可貴在演戲時仍保有了深刻的戲感與悟性,劇中揹負了情感滄桑的角色拉出了一條區隔明顯的情感視野,對於情感的對待與抉擇有著不足為外人道的猶豫與防備,刻劃得夠清晰,挖掘得夠深厚,是相當有發揮的一次好演技。而最後說一句:看《那一天》時又冒出當初看朴寶劍韓劇《男朋友》時的讚嘆,這四個年輕演員之於戲裡四個各自精彩的角色,戲裡戲外之形象融合,真的不曉得「誰才是誰的量身訂造」呀!
▲《那一天》劇中的高中校園是活的,而且一目瞭然就是「台灣的高中」。(圖/Line TV提供)●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
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