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2020)年1月將進行總統大選,屆時將產生新總統,但目前台灣憲政體制呈現半總統制、亦即雙首長制,也引發諸多批評。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龐建國就指出,現在我國憲政體制呈現「權責不對等」狀況,總統有權無責變成超大總統制,行政院長則是有責無權,但憲政體制基本原則要「權責相符」,因此當前憲政體制就需要做修正,而且可走向內閣制,好處是朝野政黨一定是一致,任何一個政黨執政,必須為政績負責,沒有推諉空間。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龐建國表示,我國現行憲政體制呈現權責不對等,總統有非常大的權力,可以任命行政院長,還有國防、外交及兩岸官員,這是憲政體制規定的,但總統幾乎不必負責任,也不必到立法備詢,甚至不必像美國總統還要到國會發表國情恣文,這狀況就會變成超大總統制。
但行政院長要負責行政各方面事務,只是總統的幕僚長,總統隨時可以叫行政院長走路,這樣的狀況就變成權責不對等。龐建國強調,「憲政體制基本原則就是要權責相符,「權責不相符」的憲政體制當然就需要做修正。
龐建國贊成修憲。他說,理論上透過修憲改變憲政體制,無論朝向總統制或是內閣制都可以,這要看民眾的選擇,只是他個人比較喜歡「內閣制」,這是他個人偏好,因為內閣制更加符合「權責相符」的原則,不像總統制一旦出現總統、國會分屬不同政黨,就會形成朝野互推責任,誰該為施政成效負責,就變成一場亂。
他說,發展中國家大多是總統制,原因與強人政治有關,通常也走向威權體制,往往就是強人長期執政,最後好像一定非得用革命手段才能推翻政權,像是拉丁美洲國家、中東國家等,都是強人執政很久,當然政績也不好,若政績好情況可能又不同。
美國也算是總統制,日本、德國、法國也是,只是法國跟我們較接近屬「半總統制」,但台灣半總統制變大總統制,主要是總統與國會有時不見得是同一政黨,但法國慣例就是如果總統與國會不同政黨,就看國會,國會多數就以國會多數總統為實權領袖,「我們不是,我們就算國會反對黨多數,還是總統掌實權」,這與美國較接近。
因此美國就出現總統川普上台期中改選前,他即面臨面對民主黨在參眾兩院都居優勢下,在政施推動上上就面臨困難,而出現權責不清、互相指責、互相推諉的局面。
台灣也出現同樣狀況,像前總統陳水扁時代,執政黨是民進黨,立法院卻是國民黨多數,現在的總統蔡英文雖然總統與國會多數都是民進黨,但不能保證明年總統大選後還是一樣的局面,萬一結果不同,不管誰當了總統,若立法院反對黨居多數,到時又陷入朝小野大相互推諉的局面。
不過,龐建國也提到「內閣制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還要看社會文化環境,如果社會文化環境不足以支撐內略制的運行,有時候來講也會是一場災難,像小黨林立就會有內閣上的更替,形成政治上不穩定,所以制度的安排與社會環境的契合是很重要,只是他還是偏好內閣制。
雖然就台灣政治文化來講,很多民眾還是喜歡總統制,他們認為還是要有一個大人來負責,但龐建國強調,內閣制好處是朝野政黨是一致的,任何一個政黨執政,必須為政績負責,沒有推諉空間,不像台灣如果走總統制,很可能因朝小野大形成相互推諉局面,讓政務推動陷入僵局。
只是台灣要達到修憲門檻是很困難的。龐建國說台灣修憲門檻很高,除非大家有高度共識,朝野兩個政黨都覺得必須朝修憲方向走,只要有一個主要政黨反對,恐怕都很難通過修憲門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