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外交部在2019年9月16日召開記者會宣布與索羅門群島斷交,我國在太平洋的友邦正式從六國減為五國,整體邦交國從十七國變成十六國。斷交一案已成定局,無論索羅門群島有無跟中國建交,其實已經無關緊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往回看,我們在索羅門群島的付出,有目共睹。
自從1983年建交迄今整整36年,台索雙邊的合作計畫既廣且深,包括國際醫療合作(索國部分由高雄醫學大學負責協助)、科技部地震研究、台灣技術團(Taiwan Technical Mission,早期稱為農耕隊)、華語教師計畫、外交替代役役男駐點及畜產計畫等等不一而足。有報導云,索國當地民眾支持台灣的比例高達八成甚至九成,這個數字完全不難想像。
事實上,我國在各個友邦的「民調支持度」(如果有調查的話),大概都是完勝中國的狀態。所有友邦的駐外人員,兢兢業業,忍受物質條件不佳的辛苦,這一點無庸置疑。
回到索國的狀況。如果各位記憶猶新,近年來每一年外交部的《潮台灣》(Trending Taiwan)YouTube頻道都會拍攝一支支持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參與世界衛生大會的宣傳短片,2017年的拍攝主題是帛琉,當時我還在駐帛琉大使館服務,正是負責這支影片的拍攝協助案子。2019年的拍攝主題,很巧,就是在索羅門群島。這支短片的拍攝主題是一位名叫保羅(Paul)的醫生。在我們宣布斷交降旗時,保羅跟廖文哲大使相擁而泣的影片,讓人鼻酸。
如果台灣做了這麼多好事,在友邦當地的支持度也這麼高,我們的友邦身為民主國家也有民意的反應機制,那支持台灣、跟台灣建交當朋友的「民意」,為何在友邦的政要或民意代表在決定跟台灣或中國擇一建交這個重大政治決定時,沒有成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換個方式問,高層政要做了與台灣斷交的決定,為何能自恃在未來繼續得到當地民意的支持並掌有權力?
原因很多,有的能說有的卻不適宜講。例如,
友邦高層政要只顧私利不顧民意,或甚至無法抵抗中國的鉅額金援,甚至有一說是我國的援外機制講究合法透明、逐案撥款,反而讓有心政要無從拿到油水。這些說法的可信度,在每一個斷交的實例中,都有比例不一的真實性。但無論如何,放在宏觀脈絡觀之,或許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命題,亦即,過去台灣的援外計畫著重「由下而上」的與民眾搏感情,但建交與否的政治決定常常取決於最高層的極核心決策人士。未來我們的邦交國政策應該如何調整,考驗大家的智慧。
●作者:劉仕傑/中華民國外交官,曾派駐中華民國駐帛琉大使館及駐洛杉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