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密/4000遠征軍繞過地球打贏鴉片戰爭 英國也意外

▲你知道嗎?當初決定要向清朝開戰,英國人也是百般猶豫,而戰爭獲得這麼大的成果,更可說是連英國自己都大感意外了。(圖/翻攝自中國軍艦博物館網站)
編輯中心/綜合報導-2019-09-15 08:00:05
由現代眼光回顧清帝國的衰敗,與英國之間的鴉片戰爭肯定是一個明顯的序章。而若要講起為何清朝打不贏英國,西方的科技遙遙領先,船堅砲利則是最常被提起的原因,仿佛腐朽不堪的清朝戰敗走向滅亡只是歷史的必然。但你知道嗎?當初決定要向清朝開戰,英國人也是百般猶豫,而戰爭獲得這麼大的成果,更可說是連英國自己都大感意外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話說當年,由於清廷授命林則徐嚴格取締鴉片,清朝與英國之間的貿易摩擦急遽升高。英國乃是依賴貿易做為命脈的海洋帝國,貿易受阻可是關乎國祚的大事。英國女王為此在國會發表演說,認為清朝禁制鴉片貿易是不能容忍的,隨後國會對於是否要動用武力解決與清朝之間的貿易問題,展開了歷時 3 天的激烈辯論。最終贊成開戰的主戰派以 271 票勝過反對開戰的主和派 262 票,英國發動遠征。

從僅有區區 9 票的差距,可以看出,英國國會議員們對於是否應該向清朝開戰,是非常猶豫的。開戰之前,他們完全沒有必勝的把握。

比較一下英國與清朝在鴉片戰爭中的差異處。英國的槍砲遠比清朝先進,根據估計,英國槍砲的殺傷力約比清朝的強上 2 ~ 3 倍。而英國的艦隊更是和清朝的水師有如天壤之別,經歷過與西班牙和法國等歐洲國家的戰爭,英國此時已可將蒸汽機裝置於船艦上,每艘戰艦可以安裝 70 ~ 120 門火砲。反觀清朝,雖號稱擁有 900 艘戰艦,但每艘戰艦僅裝有 2 ~ 4 門火砲,且火砲還無法移動,在海戰中幾乎無法瞄準。

從上面的比較看來,英國會贏好像是理所當然?其實不是,因為戰爭看的並不僅是雙方的科技水準。

▲(圖/翻攝自微博)

英國的遠征軍僅有 4000 人,而清朝的常駐軍隊有 80 萬。英軍繞過大半個地球,從倫敦到廣東,沿途補給不易,孤軍深入,只能速戰速決;反觀防守的清朝卻是佔得地利,以靜制動,大可持久消耗。英國最大的優勢在於艦隊,但一旦上了陸地,這項最大的優勢便無從發揮,清朝有很多空間足以與遠道而來的英軍周旋。

當時雙方開戰前,道光皇帝認為,英國孤軍深入「自蹈危機」,數量上有絕對優勢且以逸待勞的清軍固守地利之便,「何難取勝?」以軍事理論來看,道光的見解也不能說不對。但最終的戰事演變,卻完全與道光所設想的相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何如此?關鍵在於當時的清朝,對於英國人的認識極度不足,而且充滿了幼稚的幻想。舉例來說,受到道光重用的林則徐,是當時朝廷的俊秀人物,頗富學識,又授命處理取締鴉片事宜,林則徐已經算是朝廷中對英國人較有所理解的人。但林則徐是怎麼評論英國人的呢?林則徐說,英國軍人腰腿僵直,跌倒就爬不起來,對付他們就像宰殺牛羊一樣。

若連林則徐對英軍的認識尚且如此,就更遑論其他朝廷官員了。孫子兵法有云,「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清朝會大敗於英國,並不是因為英國人船堅砲利,而是因為清廷官員從來沒有睜開眼睛認識過自己的敵人是誰。回頭看英國國會發動遠征前的猶豫,正好說明了,他們對於中英雙方開戰的優劣條件對比,是有所了解的。一方有備而來,一方無知無備,也難怪清軍會一戰即敗、一敗即潰了。(編輯:倪浩軒)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