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食外送平台在台灣掀起一陣炫風,民眾只要透過手機 App 隨手下訂,不用出門就能享用大餐,餐廳業者除了能發展外送市場外,同時藉此提升知名度,讓巷口的小吃攤也能一腳踏進「電商」世界,外送平台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但為了搶佔市場,外送平台長期推出免運優惠,這場貼身「肉搏戰」有人大獲全勝,落敗的只能黯然退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外食族比較超過 9 成,根據主計總處公布的 2018 年家庭收支調查,台灣地區平均每戶家庭消費支出為 81.2 萬元,其中,餐旅消費占比 12.32% ,創下歷年新高,金額突破 10 萬元;經濟部統計處資料也顯示, 2018 年全台餐飲業營業額達 4,745 億元,外送占約占有 5% ,相當於 237 億元商機,吸引不少國內外業者分食這塊大餅。
就有外送平台業者透露,台灣人口、餐廳密度高,加上民眾對於新科技接受度較高,是吸引業者紛紛加入的重點之一,從本土業者無快送、 foodomo ,以及外商的 Uber Eats 、 foodpanda 、 deliveroo 、 Lalamove 等,就連蝦皮購物也傳出要進軍美食外送市場。
以 foodpanda 為例, 2012 年起進入台灣,外送版圖從台北市開始,今年 8 月已經擴展到全台 11 座城市,市佔率超過 5 成,合作餐廳數超過 1 萬家 ,並於台北市精華區 24 小時外送服務; Uber Eats 來台第 3 年,目前於 10 座城市提供外送服務,合作餐廳也超過 8 千家,過去一年來,平台活躍用戶及外送趟次也有 3 倍成長,十分看好後續發展。
2018 年 10 月才加入的 deliveroo ,雖然只在雙北地區服務,不過每月營業額皆以雙位數增長,預估今年底市場規模較去年 12 月成長 5 倍,並有望與超過 5 千家餐廳合作;有別於其他業者, Lalamove 以「代買服務」搶進美食外送市場,民眾可選擇任何一家想吃的餐廳,再由司機前往購買,運費則是以距離計價,約能在 1 小時內送達,做出市場區隔。
對於外送平台能在台灣發展迅速, Uber Eats 表示,餐飲業實體店面接觸客源機會有限,因此增加外送作為加值服務,除了深入了解消費資訊,也可提高營運效能,在不增加人員營運成本的條件之下,同時服務更多消費者;藉由 App 針對消費者習慣推薦餐廳,並提供電子支付、現金等多元付款方式,即使是沒有信用卡的銀髮及學生等族群,也能夠方便使用。
▲UberEats近年成為懶人族的神器。(示意圖/翻攝自 UberEats 官網)然而,外送平台的興起也改變既有餐廳的服務方式,像是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速食業者,原本就有提供外送服務,但近期也紛紛開始與外送平台合作,提升外送服務的多元管道,外送區域也能比以往更廣,端看附近的駕駛願不願意接單,也可以降低用餐尖峰時刻,店裡外送員的壓力,同時提升業績。
不過,近一年來外送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幾乎可以用「肉搏戰」來形容,各家業者為了吸引消費者,除了祭出免外送費優惠外,不時還有消費折扣、現金券等促銷,長期的資金壓力也讓部分合作的餐廳業者感到吃不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honestbee 過去曾號稱「亞洲最大線上代購收送服務」,去年開始爆發資金危機,多家合作餐廳控訴長期欠款,且已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 honestbee 才宣布 6 月 29 日起暫停在台灣的所有營運項目;另一家本土外送平台「吃飽沒」也於 8 月 15 日結束營運,業者感嘆「我們還太微小,不足以改變整個價值體系」,不敵市場競爭只能黯然退場。
另一方面,外送平台對餐廳抽取約 3 成訂單佣金,對小型店家來說確實造成不小壓力。餐廳業者表示,為了拓展知名度與業績,才會與外送平台合作,確實店內訂單量有成長,但要如何在眾多餐廳中吸引住消費者目光,讓訂單量穩定成長,甚至培養消費的對餐廳的忠誠度、與其他知名餐飲品牌競爭等,都是正在面臨的重要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