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故搞失蹤 澎海洋志工隊焦急找嘸放流海膽苗

▲澎湖海洋志工隊在烏崁保或趨進行海洋資源的調查,結果發現兩天前放流的15000顆小小海膽竟然無故「搞失蹤」。(圖/澎縣府提供,2019.09.02)
記者張塵 / 澎湖報導-2019-09-02 18:17:50
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日前在馬公市烏崁海域禁漁區放流15000顆2-4公分馬糞海膽幼苗,澎湖海洋志工隊連續兩日自行下海潛水,結果這批小小海膽竟然無故「搞失蹤」,整個廣大的烏崁海域竟然找不到蹤跡,志工隊長陳盡川無奈的表示,政府單位或許要好好檢討放流的方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盡川利用馬糞海膽喜愛晚上出來逛大街的習性(海膽為夜行性海洋生物),看能不能找到前天流放的150O0顆海膽苗。(圖/陳盡川提供,2019.09.02)

陳盡川說明,他利用晚上生物放鬆無戒心,喜愛出來逛大街的習性(海膽為夜行性海洋生物),看能不能找到前天流放的150O0顆海膽苗,令人遺憾真的一顆都找不到 ,這已是3、4年來海洋保育志工隊發現的問題,政府單位實在有必要去檢討海膽的保育措施與復育方式,並研究探討尋求解決的問題 。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放流地點是參酌當地里民所提建議,放流時海膽會附著於馬尾藻及石蓴上在保護區內緩緩擴散。(圖/記者張塵攝,2019.09.02)

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強調,有關烏崁保護區馬糞海膽放流後看不到稚膽說法,因為放流地點是參酌當地里民,依多年觀察該區域馬糞海膽分布所提建議,馬糞海膽稚膽晝伏夜出的習性明顯,且因放流需要進行挑選、運輸等作業,會造成海膽壓迫,躲藏狀況會更明顯,故短時間內進行放流成效調查較不適宜。放流當日以海膽最愛的馬尾藻及石蓴作為緩衝物,避免海膽在狹小空間所造成更大的緊迫,放流時海膽會附著於馬尾藻及石蓴上在保護區內緩緩擴散。

▲保育人士在烏崁保護區,發現許多2、3年前放流的馬糞海膽,可見烏崁保護區確有發揮保育之功能。(圖/陳盡川提供,2019.09.02)

根據日本學者研究指出,馬糞海膽稚膽移動距離每分鐘可達90公分,其移動速度非常快,加上放流後以碎石子作為掩蔽躲藏,並不容易發現其蹤跡。陳盡川等保育人士在烏崁保護區,發現許多2、3年前放流的馬糞海膽,可見烏崁保護區確有發揮保育之功能,因此種苗繁殖場已計畫追蹤調查2個月的時間,做成放流成效評估,希望能幫忙馬糞海膽找出找出一套可行的復育模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