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柯志遠/《俗女養成記》致我華麗無悔俗化歲月

▲金馬影后謝盈萱領銜主演的《俗女養成記》,播出後好評不斷。(圖/作者提供)
文 / 柯志遠-2019-08-25 12:00:33
淋漓酣暢,如沐春風,金鐘影后嚴藝文首執導演筒的《俗女養成記》整體成績斐然,不論風格、主題、拍攝的「完成度」盡皆驚豔,歡脫鮮活,言之有物,絲毫不見新手導演的青澀或爆衝,由角色到情節全都透著一股潑辣勁,戲路自成一格,入口舒爽,餘味回甘。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俗女養成記》改編自作家江鵝的散文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多位戲精級的舞台劇好手撐起了電視屏幕罕見的生猛氣場,再加上文學的細膩、影像的流暢一爐共冶,烹調出雋永至極的豐腴滋味。全劇以女主人翁「陳嘉玲」的單一視角做為聚焦,敘事軸線卻行雲流水般讓跨幅30年的兩個時空進行對話、發酵,乍看講的是世代嬗替間女性意識的甦醒與反芻,實則將台灣社會這個獨特生態在時局沖刷下頑強蛻變的詼諧、睿智、堅持都內蘊於其中,處處是引人發噱的趣味,處處是處理上教人耳目一新的亮點,每個章節皆見「代入感」強烈的「似曾相識」和「耐人尋味」,以小寓大,深入淺出,「俗女」講「個體」,「養成」紀錄「時代」,「俗女」喚起「共鳴」(「俗」是通俗不是庸俗,「你我都一樣」就是通俗),「養成」涵蓋「省思」(多少當時不以為意的點滴過往,匯聚成現在熱辣活著的你自己),是一個可以海飲可以細品,「熱鬧」跟「意涵」同樣不容小覷的台劇精品。

▲《俗女養成記》還原出「80年代台灣」。(圖/作者提供)

《俗女養成記》第一個迷人之處在於跟誰都不撞號的「戲劇氛圍」,一種將「庶民寫實」與「喜趣浮誇」精準融合的靈動風格。第一集一打照面,映入眼簾「陳嘉玲」這位英語流利八面玲瓏的「董事長特助」所掀開的職場景緻,沒有《WWW:請輸入檢索詞》的時尚華麗,沒有《金秘書為何這樣?》的粉紅浪漫,只有被種種狗屁倒灶逼得喘不過氣來的疲於奔命(謝盈萱在馬桶上一邊折騰著驗孕棒,一邊見招拆招接電話的一場戲,堪稱經典),這種質感透著「粗礫」和「體溫」的「庶民感」做為基調,隨後再將楊麗音、陳竹昇、夏靖庭爐火純青(並且收放自如)的劇場喜感無縫接軌地攪拌其中,烘焙成一種渾然天成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是一股台灣空氣中特有的暖暖生命力,撲面而來,虎虎生風,看得人過癮極了。(「劇場表演」的節奏、力道,與「影像表演」的分寸掌握並不雷同,以往經常看到某些演員的舞台劇演法在電視畫面中被「放大」而顯得尷尬,但本劇中的高手無一不是導師級的功力,只見駕馭自如飽滿生動的丰采,沒有任何切換上的bug)。

《俗女養成記》第二個應該擊節讚賞之處在於傳神地勾勒出了一個栩栩如生「還原度」高得出奇的「80年代台灣」。這幾年,或許因為政治帶動風向,好多戲都想「刻劃歷史」,忙了半天,要嘛只賣弄(消費)了些懷舊的情懷,要嘛繞來繞去鑽進偏執的敘事胡同,要嘛苦大仇深一昧標榜文青酸腐,而這戲的80年代卻「活跳跳,嗆嗆滾」地讓人看得目不轉睛,出色在於內化完整,珍貴在於舉重若輕,這戲的讓人「入戲」,是直接活回記憶裡去的。小「陳嘉玲」書包裡被倒出來的橡皮筋跳繩、王傑彩照、奶油麵包…,牆上貼的《Top Gun》,做功課坐的連桌帶椅的小書桌,陳竹昇口裡哼的「蔡咪咪」,一家人圍著看錄影帶(豬哥亮歌廳秀,還有不小心租錯的《變淫人》)…,應該讓廣大五、六年級生看得嘴角彎起,而除了這些視覺或情景的復刻,難能可貴的還在於那份「年代感」裡層精神層面的梳理,舉凡女性在家庭或整個社會的地位審視、家庭(婚姻)價值對於一個人一生命運的不容商量的影響…,都切實能挖深去探討,而不是點到為止地輕描淡寫;台北的二姑姑回老家所帶來炫風式的刺激(比衣服,比品味,比小孩,比過的日子高級不高級)真實得逼近眼前,那些廚房裡的對話有點辛辣有點嘲諷,卻讓人看得津津有味之餘不自禁浮現出類似的回憶。

《俗女養成記》第三個讓人欲罷不能的妙處在於結構設計的高明、深刻。2019跟80年代「小學陳嘉玲VS.熟女陳嘉玲」戲份的大塊裁切,乍看寫意自在,旁白、倒敘隨興穿插,其實章法謹嚴,饒具深意,兩個軸線互為表裡,彼此鏡像呼應,每集完整、立體地端上來一個肌理深邃的主題:第一集小姑姑的退婚,在女性地位屈辱傾斜的大環境中捍衛了軟弱的僅存尊嚴(那樣的遭遇,在昔日台灣的確常見,並非矯情),題點出來長大了的陳嘉玲面對婚姻裹足不前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兒時替鄰家姐姐傳情書意外釀成的軒然大波,讓自己又一次省思台灣女性在歸宿抉擇上的身不由己,以及家長以愛之名行箝制自由之惡的事實,儘管時移勢易,骨子裡的「強勢,武斷,有理說不清」仍然一脈相傳;至於第四集「鹹魚只要放進冰箱就不會壞」的一大段雞飛狗跳,是用妙不可言的反諷手法在打臉自己對於感情經營的鄉愿和盲點(當愛情已經冷卻或僵化之後,誤以為靠一場婚禮就能拯救回來);這樣的首尾激蕩,讓篇幅極多的嘻笑怒罵回憶戲不再只是為了懷舊而懷舊,「年代感」的雕琢不再只是噱頭或賣相,而是角色內在靈魂的追溯與延續,「笑到你哭出來,哭到你笑起來」,《俗女養成記》是台灣喜劇不可多得的「娛樂性」、「文學性」等量齊觀的範例傑作。

▲《俗女養成記》的整體卡司燦爛奪目。(圖/作者提供)

《俗女養成記》第四個讓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是整體卡斯的燦爛奪目、瑞氣千條。金馬影后謝盈萱做為穩坐核心的頂樑柱,從頭到尾使出渾身解數,讓觀眾喜見「劉三蓮之後,更勝劉三蓮」,她「劇場女王」的頭銜從來不只是一個「光環」(或包袱?),從《荼蘼》2016裡戲份不是特別多的「張姐」開始,她把漫長十幾年紮實的舞台劇表演能量灌注進影視屏幕的影響,一再一再眼見為憑地示範了奇蹟般的化學效應:《花甲大人轉男孩》的「史黛西」、《魂囚西門》的「余秀淇」,不論人物再隱晦再邊緣,難度再高,設定再光怪陸離,她的「演什麼,是什麼」不只是技術層面的十八般武藝精通,而是眼下許多演員眼高手低做不到的「信念感」,她的「人戲合一」來自於「由內而外,把自己交給那個角色」,這種幾近儀式感的「獻身」是壯烈、華麗到令人動容的,在《俗女養成記》中欣見她對於劇場演技神髓之於影像演技「微調」的更加得心應手,激越處沒有因為用力而搶了戲的真誠,壓抑處沒有因為限縮情緒的光譜而模糊了心理層次的脈絡與細節,恭喜她再一次誕生了一個「有血有肉,刻骨銘心」的完美角色。

楊麗音舉手投足都是戲,「阿嬤」的戲份頗多(還搶眼),但揮灑間自帶「存在感」的她卻展現了駕馭度更高端的「桶箍」一般的功能(舞台上光芒萬丈不容易,能「眼觀四面,融入全局」的細膩和自制,更難),戲中不論是跟媳婦秀琴、孫女吳以涵對戲時的精準拋接球,或如臻化境的廣播麥克風前的One Woman Show,全都看得人目不暇給,然而她總能在群戲裡微妙地拉出一個混亂場面中的氛圍線條,卻是更讓人歎為觀止的。戲裡的角色不論大小(包括跨刀客串的呂曼茵、羅北安、曾珮瑜、范瑞君、謝瓊煖,還有時不時以不同身份亮相的導演嚴藝文自己),幾無庸手,在強棒環伺中,陳竹昇、于子育這對夫妻顯得格外「耐看」,歡愉處活靈活現,溫馨處飽滿厚實,形似神似渾然天成地勾勒出了許許多多人對「年輕時候的爸媽」的暖心記憶,表演出彩,互動自然,親切極了。比較特別的是,相對偏於「影像演技派」的溫昇豪,在這麼多流光溢彩的劇場高手感染、帶動下,意外呈現出一種跟往昔形象大相逕庭的喜感節奏,相當可愛,直接貼合了這個角色氣息中微細的赤忱調性,第五集坐在地上低喊「我不要分手」時哽咽中帶著顫抖,堪稱他2019年最成熟最感人肺腑的一場戲。

●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