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發展經濟 代價是必然的空汙或可能的核災?

▲台灣制定能源政策時,必然面對的衝突,就是要選擇必然的空汙與可能的核災。(圖/摘自photoAC)
記者張志康 / 綜合報導-2019-08-22 20:29:06
國民黨總統提名人,也是高雄市長韓國瑜,今(22)日中午集結了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前行政院副院長杜紫軍及以核養綠公投發起人黃士修舉行了一場國政願景直播。概略性地談到了未來的能源政策,並強調在「安全無虞、人民同意」前提下,支持核四啟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能源政策這個議題,多年來早已讓人談過多次,很多人認為,啟封核四是爭議的關鍵,但實質上,台灣能源政策的關鍵,在於「確保基載電力」,以及「廠網調控」兩點。

目前台灣的電力政策是將電廠畫分成「基載」、「中載」與「尖載」三類,簡單來說,基載電廠的先決條件是可以一天24小時持續產電的發電方式,不依照電需求而調整發電量。因此,所謂的基載電力,就是負擔了國家最基礎的用電需求。過去台灣的基載電力來自發電成本較低的核能發電及燃煤發電。以2018年來看,台灣的基載電力比例僅有50.2%。因為核一廠二號機除役、核二廠二號機大修,2017年的基載電力僅有48.5%。

至於中載電力,則是依照電力需求而調整發電量的發電方式,一般來說,需要隨時監控電力需求量,調整電力輸出量。而適合用來做為中載電力的,通常是能夠快速啟動並聯的天然氣發電。

所謂的尖載電力,則是用來補貼基載與中載電力不足的電力,包括可以快速啟動的水力發電、燃油發電,都是這類電力。至於風力、太陽能等綠能,由於發電量較小、也不穩定,僅適合用來做為「補充電力」,減輕基載、中載的壓力。

隨著政府在中美貿易戰之際,吸引台商回台投資,那麼,確保台灣的基載電力能夠拉升至55%以上,是很重要的。但若依照先前蔡政府「非核家園」政策,核四不運轉、現有核電廠不延役,現有火力發電又不增加的情況下,則台灣的基載電力可望進一步跌至42.7%。

而電力不足的部分該如何處理?依過去三年來看,蔡政府的解決之道是新建燃煤電廠及天然氣電廠。所以才會有深澳電廠及大潭電廠的爭議。

除了基載電力的確保外,其實更重要的則是電廠與電網之間的調控。2017年立法院通過了《電業法》修法,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則是廠網分工,組成電力交易平台。簡單來說就是將現有台電的電廠與電網拆分,納入民間業者,讓電力形成自由市場。

那麼,隨著2014年,全台電力的備用容量率便已跌破15%的低標,電業自由化後,會不會在廠網分工後,於尖峰時間造成調度的困難?又或者隨著大型基載電廠的機組臨時跳機或大修,電力的調度是否能夠滿足未來的實際需求?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方面,雖說蔡政府4月26日宣布今年全年電力的備用容量率可望回到15%,但陸續加入的新機組中,林口電廠及大林電廠都是燃煤機組,通霄電廠加入的則是天然氣機組,事實上都是以空汙為代價,換取的電力。

核四廠該不該啟封,社會各界都有自己的解讀與立場,然而,經濟發展與用電量原本就相互掛勾,隨著燃煤機組增加,空汙也勢必隨之而來,不管2020年是誰當選總統,要選擇必然的空汙,還是可能的核災,就端視主政者如何去制訂能源政策了,這樣的矛盾,絕對不可能迴避。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