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前位於現今柬埔寨國土上的吳哥王朝因為「不明原因」突然一夕間衰弱,全世界各國專家都在探討這個文明的「失落之謎」。然而來自台灣的台大團隊也深入解析,並指出吳哥窟的失落之謎可能與「大洪水」有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大地質系教授沈川洲與施路易帶領團隊前往東南亞調查,前後耗時十多年,解析當地石筍建立起 2700 年的低緯度東南亞降雨紀錄,不但發現北半球降雨減少近一半,年平均雨量降了 1000 多毫米,且低緯度降雨帶不斷南移,北半球降雨恐會繼續減少;研究團隊更對柬埔寨吳哥文明消失原因提出顛覆性發現,恐是因不幸遭逢西元 1390 年到 1420 年間長期降雨發生的大洪水,並非傳統以為的乾旱導致文明消失。
台大團隊到石灰岩洞穴中,透過分析石筍的氧同位素,得到低緯度熱帶東南亞降雨紀錄,並建立起全球第一個間熱帶輻合帶南北漂移的紀錄。這項研究成果也在 8 月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台大地質系教授沈川洲與台大團隊研究分析吳哥文明的失落之謎。示意圖。(圖/翻攝自台大臉書)沈川洲表示,兩千年來北半球降雨有長期下降趨勢,越來越乾旱, 2700 年前的年平均雨量約 3000 多毫米,迄今少了 1000 多毫米,南半球則有增加趨勢,越來越濕潤。
此外,間熱帶輻合帶位於低緯度,是地球的重要降雨帶,總雨量是全球三分之一,更有全球 40% 的人口居住,但因太陽直射位置變化,兩千年來降雨帶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區域持續往南移動,而東南亞就位於影響範圍內。
沈川洲分析,北半球雨水下降和降雨帶往南移動,應與日照量有關。北半球日照量越來越少,雨水也隨之減少;但若以近數十年來的降雨來看,還是跟人類活動較有關,後續也可預期全球即將進入冰期,現階段是位於暖期,但已是「暖到盡頭」。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大團隊也從中發現吳哥文明衰敗的「失落之謎」,可能原因就是歷經 30 年的長期極濕潤期並發生大洪水。沈川洲表示,目前主流說法大多認為吳哥文明是因乾旱而消失,但據他們建立的降雨紀錄,吳哥文明當時經歷長期降雨,加上據美國研究,吳哥遺址可看到水壩潰堤、運河泥沙堆積的痕跡,推測較可能是因「大洪水」導致文明與王朝衰敗、消失。
除了進行東南亞的降雨歷史研究外,沈川洲提到,研究團隊剛做完地中海的降雨歷史,也發現了地中海的幾個文明興衰與降雨的變遷有關,目前研究論文正在審查。此外,他也透露,研究團隊現在正著手進行北非的降雨歷史研究。希望能夠藉由研究,一步一步拼湊出過往環境變遷的軌跡。(編輯: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