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年紀大才會髖關節病變!醫師:這些人也都是高危險群

▲人工髖關節有金屬、塑膠、陶瓷三種材質。(圖/記者汪瑋琪攝)
記者汪瑋琪/台北報導-2019-08-21 12:24:29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年長者髖關節病變導致疼痛,當影響日常活動,使用藥物治療、改變生活作息及使用輔助裝置仍無法改善時,就要考慮用手術替換人工髖關節,多數患者能恢復日常活動。骨科醫師提醒,體重較重者、小時候摔倒造成骨折者、腿部開刀、做粗重工作者、常喝酒、服用類固醇、年紀大,以及有特殊疾病者都是髖關節病變高風險群。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大醫院骨科部主任楊榮森指出,髖關節由股骨頭和髖臼組成,並與軟骨、滑液膜及纖維囊組成;有一個圓圓的股骨頭和一個像是碗的髖臼,主要作用是連接骨盆與大腿,是人體上、下半身進行動作的重要關節。

楊榮森表示,髖關節病變多發生在年長者,發生原因多為關節炎及跌倒造成的骨折,台灣一年各約有2萬人有置換需求,女性偏向骨折居多、男性則為關節炎。此外,長期喝酒、過度肥胖、白血病患者、化療、骨髓移植或先天性關節脫臼等,也都是好發的危險因子。

楊榮森說,當發生嚴重髖關節炎、類風濕性髖關節炎、髖關節骨折、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等,造成正常髖關節被嚴重破壞而不能行使正常功能及活動時,病患通常會感到非常疼痛。 當止痛、復健等保守治療方式無效時,就要考慮置換人工髖關節。

關於人工髖關節,楊榮森表示,材質共分為金屬、塑膠、陶瓷三種,可依患者年紀、體質做選擇,不少患者都能在手術當天下床走動,國外甚至有當天出院的案例,不過置換後要留意不能跌倒及定期追蹤,以防骨頭斷掉、發炎,增加後續醫療困難度。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楊榮森也強調,當醫師評估需要開刀時就須審慎思考是否置換人工髖關節,延後開刀時機可能會造成肌肉萎縮,術後恢復狀況也可能不盡理想,若真的非得延後開刀,則要做好肌肉維護。

食藥署醫粧組醫審科長葉旭輝表示,目前人工髖關節是以第二、三等級醫療器材列管,須經食品藥物管理署審查產品之安全性及效能後,才可取得上市許可證;建議患者在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前務必與骨科醫師充分溝通,依照病患的年齡、活動度、體重、生活習慣等,選擇適合的人工髖關節,並遵守醫院提供之手術前、後注意事項。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