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提供平價教保服務的準公幼政策希望減輕家長負擔,但除了讓家長有感的「便宜」,幼教品質也是各界關注的焦點,但無論是幼教學者、兒福團體、私幼業者都對準公幼的教保品質充滿疑慮,問題到底出在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兒福聯盟往年的調查,家長最在意的幼兒教育第一名從來都不是價格,而是品質,如果政府無法有系統性的保障教保品質,準公幼政策成就的恐怕是快倒閉的私幼業者。
長期以來,幼兒園都是以私立為主,公私幼的比例約為4:6,準公幼業者被政府限制凍漲收費,令一方面又要求提升教保員的薪資,獲利空間被壓縮,這是準公幼簽約率只有44%的一大原因,相較於15縣市準公共托幼政策高達8、9成,六都更存在明顯落差。
兒福聯盟政策中心主任李宏文指出,為了衝高簽約率,政府忽略對業者的把關,在過去半年,陸續有準公幼傳出虐待等負面消息,目前的配套措施是2年內不許再與政府簽約,但2年後,業者重新換了負責人的名字、換了招牌,甚至搬到其他縣市繼續營業,這樣「借屍還魂」的弊病政府無法規避,「這些業者最後的下場是什麼,真的之後就退場了嗎?」。
「一個這麼大的政策,為什麼要以趕鴨子上架的方式急於推出。」李宏文提到,兒盟長期呼籲政府至少要以非營利幼兒園的標準要求準公幼,但教育部卻一直不敢承諾,因為對非營利幼兒園的財務稽察、教學品質把關明顯高於準公幼,從這件事情就可以斷定,政府對準公幼的把關有嚴重的瑕疵。
台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系教授幸曼玲也表示,政府藉由保障教保人員的薪資提高幼教品質,「如果私幼有意願好好的經營,給老師好的工作環境,那當然樂觀其成,但比例到底有多少,要看未來的實施狀況。」有好的老師才能交出好的幼兒,現在只能看到保障教師薪資2萬9的數字,但是實施之後監督體系如何落實、完善,其實打個問號。
幸曼玲說,光是準公幼服務作業要點中提到6大標準之一的「基礎評鑑」5年才執行一次,在102年到106年的評鑑中,學者就曾認為門檻太低,教育部當時則回應,希望間由漸漸調整的方式逐步提升水平,但107年的評鑑跟之前沒有太大的改變,又是差不多的指標。
台北市幼教協會理事長劉明娟則指出,家長生得少,自然要求幼教品質要好,這是家長共同的心聲,不可能只考慮便宜就好,「廁所、廚房的環境維護,照顧到幾點、有沒有延托費的考量,送去的幼兒園真的能讓家長安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加入準公幼的私幼都通過了政府的6大評選標準,但為什麼收費還是相對同地區業者低廉,有很多業者真的很差。」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便宜又要好,你相信嗎?」劉明娟點出問題,收費便宜間接證明那些私幼業者的設備的確沒有比其他業者來得好,政府的本意是良善的,給予設備補助後,希望業者提升環境品質,保障幼教人員薪資,因望提升幼教品質,但業者拿了補助款後是不是會做到,只能仰賴時間證明。
教育部則回應,基礎評鑑是基本的機制,如果沒有通過會持續追查改正,若再沒有通過會以幼教法祭出罰則,不管是公、私立幼兒園,地方政府都有例常性訪視,中央也會依照各縣市園所數增派人手,教育部強調,資訊的揭露,比行政稽核來的重要,除了本來就有行政督導的機制持續進行外,盡量讓相關資訊透明,如果家長有發現覺得業者不符規定的情況,也可以向縣市政府教育局處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