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動準公共幼兒園新政將在8月1日開跑,估計能提供10萬6千多個就學名額,希望透過推出高補助的托育政策,讓台灣家長不再「不敢生」。但準公幼實施後如果家長沒有仔細計算,不僅失去了津貼補助,每個月的支出甚至還可能「倒貼」。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準公共幼兒園希望用低價收費實質減輕家長負擔,但「賠錢的生意沒人做」,與政府簽約的私幼業者會不會巧立名目向家長收費,存在隱藏問題。
記者實際試算,如果某私幼原本1個月收9000元,以台北市有1名4歲孩童的家長為例,每個月可以拿2500元的育兒津貼與一個學期(以6個月計)13660元的學費補助,平均每個月只要繳交4224給私幼,但業者加入準公幼後,政府將上述補助收回,每個月業者最多能收取4500,家長不只多付了276元,還可能會面臨業者多收延托費的問題,也就是說,幼兒園費用(不包含交通費、延托費)每個月要超過9500元,對家長來說才能打平。
全國托育催生聯盟發言人王兆慶指出,對家長來說,許多私幼原本是沒有加收延托費的,但加入準公幼後,以為了符合法規為藉口,上課時間只從上午8點到下午4點,一般的上班族根本不可能在4點接孩子,勢必要多繳交一個月幾千元的拖延費用,讓幼兒園照顧到5點或6點。
王兆慶說:「雖然現在並沒有具體的統計告訴我們,到底有多少家準公幼業者私下加收延托費,但中央教育部與地方教育局都要面對這個現實!」政府補助家長減輕經濟負擔的美意,可能因此打了折扣。
由於托育單位不好找,再加上在準公幼的政策下,就算加收了拖延費還是會比原本的價格低,大部分的家長也可能摸摸鼻子接受,但如果就讀準公幼的費用還比念私立幼兒園高,那家長恐怕不會買單。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教育部則表示,所有的幼兒園收費都列在全國教保資訊網,業者不能隨意向家長收取不在列表內的費用,另外針對中央與地方的補助機制不同,因應少子女化對策計畫地方補助都有「落日機制」,將在未來趨於一致,針對就讀準公幼後補助短少,地方政府也有編列預算補足,不會讓家長「更虧」。另外,家長也可以從準公幼業者取得教育部試算的繳費明細,教育部強調,就讀準公共所獲得的協助一定會高於其他機制。
主打超低價教保服務的準公幼政策盼望減輕家長負擔,教育部掛出「絕對最划算」的保證,但隨著簽約數破千,政策配套措施是否能完善,或是只能持續見洞補漏,對政府來說都是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