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公寓」回應社會真實 每個城市都該有個玖樓客廳

▲復興旅社搖身一變,成為全台首間整棟式共生空間「萬華玖樓」。(圖/潘信榮提供)
文/臺北文創-2019-07-18 17:04:06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按:原文標題「每個城市,都該有個玖樓客廳」

從艋舺龍山寺往東南方漫步,朝聖遊客人聲逐漸消散,取而代之是眾鳥鳴唱的交響樂。這裡是台北著名鳥街,位於和平西路、南寧路與昆明街交會之地,沿路整排盡是低矮平房與陳舊公寓,今年赫然出現一棟嶄新樓房,白牆黑窗規律交錯,懸掛洗鍊字體「9floor」招牌,在暗夜中熠熠生輝,年老的街區彷彿燃起年輕的活力。

這裡原本是復興旅社,跟著艋舺走過半世紀,從繁華殞落至頹廢。直至玖樓團隊進駐斥資千萬,讓龍蛇混雜的敗破旅店,翻身成時髦有型,也是全台第一間共生公寓「萬華玖樓」。推開「萬華玖樓」一樓大門,映入眼簾是長弧形吧檯,先滿足剛踏入公寓房客與會員的味蕾。左側空間的沙發區,讓結束一天繁忙的異鄉人,能啜飲咖啡與調酒,找到彼此談心的休憩客廳。

沿著樓梯走上二到五樓,共有22間房,每層迴廊展示青年藝術家的創作。六樓頂層是寬敞的開放式廚房,不時瞥見年輕的住客在長形大桌前用餐或使用筆電。另一側的休憩區放置盆景植栽,座椅環繞擺放,營造出愉快交談的氛圍。

▲玖樓共生公寓創辦人潘信榮。(圖/潘信榮提供)

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

玖樓創辦人之一的潘信榮正值三十而立,半年前也入住這棟台灣首間整棟式共生公寓。他帶著黑框眼鏡,以尚未褪去學生的氣息,談及為何投入共生公寓改造?他以年輕人特有無起伏地的快板語調講出「因為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口吻狀似平淡,卻難掩蓋話語底下動人的理想。

讀台大城鄉所時,潘信榮有感於城市租房生活的匱乏,2013年與室友進行一場空間實驗,刻意敞開九樓租屋處大門,盡情舉辦各種餐會、讀書會與音樂會,還提供外地朋友借宿,久而久之九樓客廳也變成小有名氣的共聚場域。

半開放的生活型態,吸引在外租房青年的嚮往,潘信榮也玩票性協助改造,過程中又加入另外兩位創辦人台大地質所王維綱與政治系柯伯麟,案源愈接愈多,讓三人決定成立「玖樓」(共宅一生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社群經營為主的共生空間品牌,用空間和社群創造豐富生活體驗。

2015年公司正式成立,短短數年經手數十間老公寓改造,讓客廳與廚房成為如咖啡館般的半開放聚所。目前玖樓在大台北地區已有30個基地,來自上百位外地與國際房客入住其中。房型從最初強調的社群公寓之外,也不斷回應都會租房多元需求,不僅有提供完善服務的大人公寓、不舉辦公開社群聚會的寧靜公寓,還有青年、長者共居的青銀公寓。

▲三峽北大青銀共居工作坊活動。(圖/潘信榮提供)

租房注入社群體驗

「我們最大的特色,是透過社群提升租房體驗。」潘信榮回憶從前在外租房,住上一年半載也不認識隔壁房客。高度都市化的人際疏離,讓現代人渴求新的生活連結。潘信榮在台大城鄉所時,研究起人類家屋歷史演變,本質與家庭和工作型態密不可分。早期村落從大家族的合院、土樓、街屋緩慢演化,直到1950年代,才誕生出鄰里日漸淡陌的現代化公寓。

符合現代化生產與家庭分工的「核心家庭」就此現身,三房兩廳住著一家四口成為時代主流。走過一甲子,先進國家核心家庭數量減少,單身人口持續增加,難以逆轉的趨勢,也將帶動人類社會與家庭樣態下一場革命。潘信榮觀察:「共享客廳、廚房不再是小眾需求,而是回應都市化高度疏離的新關係。」共生生活填補人們失落多年的缺憾。

為了凝聚起社群連結,玖樓設有專職社群經理,負責挖掘人們需求與規劃活動,串起城市中原本陌生的過客,更在空間設計埋藏各種巧思。負責設計規劃潘信榮說,訣竅就是在日常的交會處放入催化劑。

例如,設置中島吧檯,人們裝水、煮飯時自然噓寒問暖。或是在牆上懸掛黑板牆,貼上活動照片或住家周邊地圖,藉此開啟對話。也可能是讓公共區域WiFi訊號特別強,自然把電腦拿到房外,而非一個人閉關。

▲萬華玖樓頂樓交誼空間。(圖/潘信榮提供)

當房客開始交流,生活也跟著孵化。潘信榮說:「一般在外租房,不太可能跟鄰居一起工作或創業。」但在玖樓的共生空間裡,房客之間充滿無限連結的可能。像是住在台北市大安區「溫州八六」的網紅室友,會幫從事媒體業的房客創作內容,而專攻媒體的也反過來用各項工具協助其增長粉絲。此外,「萬華玖樓」一樓吧檯的菜單、酒單,由具備餐飲專長的室友們設計,並與玖樓團隊共同推動「9PM會員制餐飲計畫」,以飲食為媒介,每季打造餐飲快閃社群,串聯起新的人事物連結。

創業過程如飛駛離站的列車,玖樓從四年前玩票性質,今年初就達成千萬種子輪募資的里程碑。潘信榮以淡定地口吻敘述創業過程,卡關如家常便飯,自稱心臟比較大顆,總有股莫名信念,認為世上沒解決不了問題。「但創業本質一定要好玩!」他理想的事業得有靈魂,不能沉淪制式僵化,保有童趣初心,才能創造令人悸動的體驗。他回溯創業路上的好點子,從未於正經八百的場合孕育而出。

從自租客廳到經手上百間房間設計,潘信榮對公寓改裝熱情不減。他談起玖樓初次在社群平台招募室友,放上翻新公寓照片一隅,意外引燃萬人響應,粉絲團一夜從幾百變上千人,瞬間衝破同溫層,初次感受投入心血蘊含龐大社會價值。向來給人理性的潘信榮,回憶當時情境仍悸動不已,流露出少見感性一面。

以哲學洞悉社會真實

玖樓能存活至今,在於直覺地回應社會真實!而哲學讓潘信榮獲得洞悉世界的真實之眼,他從小到大都是自然組,直至大學初遇哲學,才讓躁動少年時代的困惑得到撫慰。閱讀後現代批判思潮,解構他日常既有認知,彷彿戴上全新的鏡片。哲學引領潘信榮從理工航向人文領域,成為大學系上第一位從土木轉讀城鄉所的學生。「哲學的訓練讓人能質疑表象,從而思考背後邏輯得以洞悉真實,對我後來創業幫助很大。」

外界對玖樓租房模式常感驚艷,潘信榮卻絲毫不覺有任何創新。他陳述住房面貌必定隨社會演化,共生公寓只是忠實反應對世界的認知,率先推出十年後將發生的住房提案。「或許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與不同於一般人,所以做出不同的應對與決策。」

潘信榮也給所有對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有興趣的朋友建議,若能擁有與他人不同的世界觀,作品自然擁有精采創意。而創作與創業高度相似,皆要在腦中擘劃完美樣貌,而執行時要坦然接受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每位創造者都要面臨過程中的不完美!」不完美讓心情苦澀,但不接受痛苦就無法踏出下一步,也難以誕生偉大作品。

▲客廳與廚房是房客們情感連結的重要所,所有故事都在這裡發生。(圖/潘信榮提供)

用創業推動城市革新

從小不愛打電玩,兒時唯一讓潘信榮沉迷的遊戲恰好是《模擬城市》。他曾想像自己是建築師,憑著精采的創意讓城市改頭換面。投身改造公寓過程,他體會到只靠單一專業難以撼動體制,反而成為創業家,運用事業集結各領域專業人士共創,更有機會從微小層面,一點一滴打破疆界,完成撼動社會大事。

從單層式邁向整棟式共生公寓,只是玖樓願景拼圖的第一塊,潘信榮期待十年內,能實踐台北第一個「垂直聚落」。在高密度都市叢林,堆疊出一戶戶村落系統,滿足各種共用生活機能,提供不同族群完整服務。保有住戶自由同時,又兼具社群交流。

玖樓總是上演有溫度的人情故事,失業時室友會幫忙介紹工作,失戀時也有人撫慰受傷的心。詢問潘信榮共生空間最大的魅力是什麼?他不假思索地回應,就是在冷漠的都會,跟有故事的人們交流,並結識真心的朋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半年來潘信榮常泡在「萬華玖樓」一樓咖啡廳,他說最近跟室友聊天時,才初次意識到,每個城市都應該有個像玖樓一樣的客廳,讓漂流異地的遊子能被療癒,重溫回家的片刻光景。

「這個回饋對我而言有點意外,從沒想過真的會有這樣需求。」都市、科技帶來冷漠現象不再只是表面數字,室友隻字片語細膩回應,感性地連結起潘信榮當初位於九樓的客廳生活。共生是擁有血肉身軀人們的內心渴望,在社群中找回生活該有的溫度。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