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糞便」也能救命!男童接受姊姊捐糞 腹瀉、血便改善

▲長庚成立微菌銀行,目前以微菌叢植入術治療困難梭菌感染。(圖/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汪瑋琪/台北報導-2019-07-11 14:39:17
一名3歲男童腹瀉、血便持續2個月,最慘一天甚至腹瀉10次,確診為被高度抗藥性的困難梭菌感染,經常規抗生素治療無效,仍反覆感染,主治醫師與家長討論後,決定採用「微菌叢植入術」治療,第一次篩檢微菌捐贈者是先找男童的哥哥,但哥哥糞便被驗出有致病性細菌,不適合捐贈糞便,因此改轉篩檢姊姊,姊姊確認健康條件符合後,隨即執行手術,利用內視鏡方式將姊姊的腸道菌叢植入男童腸道,治療後男童腹瀉血便症狀緩解,順利改善腸道菌相平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統計,美國一年約有45萬人感染此菌,其中約3萬人因此而死亡。台灣地區根據之前的研究,每十萬住院人次,約有45個感染個案,或約一千個出院人次中有3個人次有感染過。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腸胃科主任陳建彰指出,困難梭菌引起的偽膜性大腸炎及毒性巨結腸症,通常是因為大量、長期使用廣效性抗生素之後,使得腸道菌種改變,加上困難梭菌增生感染,釋放出毒素,造成嚴重大腸炎,嚴重會引起偽膜性結腸炎,甚至腸穿孔,也會增加患者死亡風險。

陳建彰表示,治療困難梭菌引起的感染,通常必須使用更多的抗生素,但治療有可能會失敗,也可能會篩選出更嚴重的抗藥性細菌感染,即使病情初步改善,此感染也常常會復發。而「微菌叢植入術」治療成功率達9成,通常治療一次即可成功,相較於傳統的抗生素治療更具成本效益。

林口長庚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表示,這項治療技術是透過從「健康捐贈者的糞便」中取出腸道菌叢,以灌腸、內視鏡或口服膠囊方式植入病人腸道,以恢復其腸道菌相平衡,達到治療效果。目前開放施行適用於反覆性或常規治療無效之困難梭菌感染病人。

邱政洵說,捐贈者糞便須通過三項篩檢,首先先確認是否有無潛在疾病、BMI合適、三個月內無出國史、飲食習慣是否與同年齡人相同、有無服用維他命習慣,以及過去疾病史,並排除大腸癌家族史者,再進行抽血、驗糞便,排除傳染性疾病和抗藥性致病菌,確認捐贈者保持在健康狀態。

邱政洵表示,糞便捐贈後會存放在微菌銀行,放入負80度超低溫冷凍庫保存,由於擔心菌種凍傷,影響到治療效果,糞便僅能保存半年至一年,超過時間就會立刻銷毀。

長庚醫院已成立「長庚微菌治療中心」與「微菌銀行」,建立跨領域的團隊,設置符合標準的微菌純化與保存系統,目前除了以微菌叢植入術治療困難梭菌感染之外,也致力進行臨床與轉譯研究,以期未來可以運用在更多疾病,例如各種腸道疾病、肥胖、代謝症候群、癌症、神經系統疾病等。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邱政洵提醒,長期住院有使用過廣效性抗生素的病人、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以及有慢性疾病、免疫功能較差的病人,都是困難梭菌感染的高風險族群。提醒這些民眾如果出現不明原因腹瀉,甚至合併腹脹、腹痛或血便,就要懷疑可能是困難梭菌感染,應儘快就醫診斷治療。

▲長庚醫院成立「長庚微菌治療中心」與「微菌銀行」,建立跨領域的團隊。(圖/記者汪瑋琪攝)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