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壯圍中央大橋下以「企鵝」為圖騰的彩稻田,今(3)日進行收割,高齡九十四歲的老農民陳茂昌現場展示「掌草」功夫,不但身手矯健,力道更不輸給年輕人;陳茂昌說,小時候在田間工作就會這項技能,只是現在耕作機械化,這項技能已經很久沒有派上用場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壯圍鄉公所繼去年以「貓熊」的圖案,邀集社區民眾在中央大橋下方的稻田種下彩稻秧苗,成功創造話題後,今年則以「企鵝」為圖騰在同一地點播種彩色秧苗,二月底插秧,四月初「企鵝」雛形乍現,吸引許多民眾前來拍照、打卡;一分多地的彩稻田今日進行收割,公所特地邀集當初播種的壯五社區、壯六社區及順和社區民眾,以傳統的方式收割。
▲以傳統打穀機脫離稻粒的收割方式現在已經很少見。(圖/壯圍鄉公所提供)現場除了展現罕見的人工割稻,用傳統打穀機脫離稻粒,以米籮挑稻穀外,更以手工綑綁稻草,完全是昔日農村生活的重現,而綑綁稻草的技能稱為「掌草」,是以前從事田間工作必備的技能;早年農業社會,稻草是煮飯燒水的主要燃料,後來則逐漸用於覆蓋菜圃,防止雜草叢生,無論煮飯燒水或覆蓋菜圃,將收割之後的稻草成捆綁好(也就是「掌草」),都是第一步動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米籮挑稻穀是以前割稻常見的場景。(圖/記者李清貴攝,2019.07.03)今天現場展示「掌草」功夫的老農民陳茂昌,雖然已經高齡九十四歲,但「掌草」技能依舊純熟;陳茂昌表示,打從他小時候在田間工作開始就會這項技能,而「掌草」除了必須力道拿捏得宜,每捆稻草的數量也不能有太大差異,而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捆得牢靠,不能在曝曬的過程中稍一移動就鬆脫。
由於現在的耕作都是機械化,稻草通常也被碎成片段,因此「掌草」的技能也就很難在田間重現;陳茂昌指出,他已經好幾十年沒有「掌草」了,這次難得有這個機會重現昔日技能,覺得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