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應徵工作時遇到這問題,會怎麼回答?大陸網路最近流傳一則討論,有人在面試時被問到,「賣菜的店通常有賣水果,賣水果的店通常沒有賣菜,為什麼?」大家眾說紛紜,而有一位專業的網友寫下超完整分析,文章被推爆,其他網友高呼:「長知識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該網友首先提到,看見問題必須先了解問題的語境,所以他去搜尋了一下,確認這題目最早是從一間超商應徵產品經理時提出,所以顯然出題者想要知道的是面試者對於消費者行為、對於營銷學的理解。
該網友接著分析,從個人經驗出發,其實身邊還是有不少既賣菜、也賣水果的店,但現實中的狀況如何無關緊要,還是可以當作一個假設性的問題來解答。
然後該網友針對問題,給出了幾個答覆:
1. 從單品的價格考量,根據價格錨定效應,店內的高單價商品雖然較少人購買,但高價商品的存在,可以讓消費者感覺其他產品「沒那麼貴」了。因此賣蔬菜的店也賣水果,可以讓價格較高的水果發揮「高帶低」的效果,讓蔬菜在消費者心中變得比較便宜。
2. 從消費者的需求考量,買菜的人往往必須料理一整桌菜餚,通常也會買水果;買水果的人卻未必會買菜,因為很多不開伙的外食族也會買水果。因此賣菜的店賣水果,可以完美匹配客群的需要;但反過來,賣水果的店賣菜,就未必有同樣的效果。
3. 從商品周轉率考量,蔬菜比水果更容易變質腐敗,每天都要更新;而水果的進貨周期相對較長。因此賣蔬菜的店也賣水果,只是在例行的每日進貨中增加水果的品項;但賣水果的店要賣蔬菜,就變成必須天天進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該網友最後總結,看到問題的時候,應該先思考提問者的用意為何、他想藉著問題知道什麼,接著就是將問題與現實相對照,第三步則是找出解釋理論來支撐你的答案,答案可以天馬行空、充滿創意,但背後一定要有理論支持。因此回答前也須確認理論確實可以用在這題目上,而不要只是自己一廂情願。
文章一出獲得許多網友認同,紛紛在底下留言回覆表示,「有洞見」、「看完文章收穫最多的的不是為何水果店不賣菜,而是你如何有條理的去回答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