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過去的行為和現在的作為,恭王都有奪權的打算。因此他可能一見到慈禧就一拍即合,他們政治目的一樣,一個是奪權、另一個就是排擠肅順,而這 2 點又是相輔相成,要奪權就要除掉 8 大臣,而肅順又在 8 大臣中講話最大聲,也最囂張。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世很多記載都指出,因為肅順和慈禧不和,處處和慈禧作對才讓慈禧決定要奪權。我覺得這是事後諸葛的說法。肅順在整場政變中都相當被動,甚至完全沒有防備。也有可能在這之前 8 大臣就不太鳥兩宮太后,不過不鳥是合理的,因為肅順壓根看不起所有人,至於其他 7 人,是因為清國本來就沒有讓女人參與政務的習慣,請示的對象從皇帝變成太后,多少會有點不習慣。也就是說, 8 大臣和兩宮太后還在政治磨合期。而這個磨合期就給了恭親王上下其手的機會。
根據記載,恭親王在熱河待了 6 天,這 6 天他也許在觀察到底哪一方是值得合作的對象。因為他對肅順等 8 人畢恭畢敬「卑遜特甚,肅順頗蔑視之,以為何能為,不足畏也」。這句話基本上有點事後諸葛的感覺,恭王對肅順畢恭畢敬這是人之常情,肅順不僅是贊襄 8 大臣,論輩份還是恭王的長輩,年紀也較長(肅順都直接叫恭王「老六」)。至於為什麼選擇兩宮當政治盟友,惇親王之孫溥伒認為,比起 8 大臣這些政治老手,政治小白兔的兩宮太后是比較好控制,所以才選擇和兩宮一起對付肅順。
要問我的話,比起囂張又民調極低的肅順,年紀相仿又是一家人的兩宮太后自然而然是比較理想的政治盟友。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記載:「相傳奕訢化妝成薩滿,在行宮見了兩宮皇太后,密定計,旋返京做部署。」所以搞不好在叩謁梓宮之前就已經先討論好了,不過問題在「旋返京」,意思是恭王馬上返京。但實際上恭親王在熱河待了快 1 個禮拜才回北京,所以溥儀的記載恐怕有誤(或是他根本聽宮裡人亂講)。不管怎麼說, 9 月 11 日恭親王返回北京。 9 月 14 日,打頭陣的先鋒出馬了。
山東道監察御史董元醇上了奏摺,請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並派近支親王輔政。「監察御史」是中國獨有的制度,他將監察權分開,能夠獨立於行政、立法和司法之外。但問題是,監察御史面對到朝廷權貴根本沒有作用,因為國家的人治色彩濃厚,也不能保障監察御史的未來仕途(因為不是匿名彈劾),所以監察御史在調查時都會很小心謹慎,變成小案大辦、大案不辦。大多時候監察御史都變成政爭的工具,因為監察御史有一個「祖制」賦予的權力,那就是可以聞風言事,換作現代用語叫做言論自由,換做低俗用語叫做畫虎爛,換作政治用語叫做抹黑,換作網路用語叫做群組謠言。
▲垂簾聽政想像圖。(圖/截自網路)有記載指出董元醇是兩宮太后授意上這個奏摺,但我覺得可能性極低。首先,兩宮太后剛執政沒多久,對於朝中大臣的人際關係還在摸索期,短短幾天就要找到一條好狗不是那麼容易;其次,董元醇人並不在熱河,在沒有電話和網路的時代,董元醇不可能心電感應到兩宮太后的授意,因此董元醇背後肯定有人指使。
梳理一下董元醇的背景大概就可以知道幕後主使是誰。董元醇在咸豐2年考上二甲進士,當時閱卷總裁是大學士周祖培,按照清國官場規矩,誰是你那一屆閱卷的誰就是你的老師,因此董元醇算是周祖培的門生。當時周祖培正在北京和恭王一起議和,而且周祖培和肅順不只是不合,還有仇(肅順邊緣人哭哭),可能在恭王和兩宮太后討論完返回北京之後,經過計畫才推董元醇出來。會推董元醇理由很簡單,第一、他有言論自由可以亂講話;第二、他很菜鳥,被幹掉也沒差;第三、正因為菜鳥求表現,老師叫他幹嘛就會幹嘛。
根據記載,這個奏摺主要3個要求。第一、請太后垂簾聽政;第二、派親王輔政(就是親親尊賢);第三、幫小皇帝多派幾個老師。由於奏摺名稱是叫《董元醇奏請皇太后權理朝政並另簡親王輔政折》,所以主旨就是這 2 條,多派老師只是包夾在裡面的。不過我們仔細看內文可以很清楚,董元醇書讀得很差,稿子沒寫好,裡面一句「雖我朝向無太后垂簾之儀,而審時度勢,不得不為此通權達變之舉」,但這「審時度勢」是甚麼情況?如果不是 8 大臣有問題那何必要換?整篇奏摺也沒提到8大臣是否有疏失,所以這篇奏摺漏洞百出,但還是可以看出背後的用意。
這個政治進攻可以分成幾個部分看,首先恭王要試探8大臣的態度,看那些人會和肅順串通一氣好分化擊破;接著是圖窮匕見,明擺告訴你就是不爽你們 8 個人執政;最後這份折子是個誘餌,我們後面會看到。
先把故事暫停一下,來看一下肅順等 8 大臣在整場政變中的態度。雖然後世很多影視文學都說肅順等人一開始不讓恭王見兩宮,或是把熱河避暑山莊封鎖消息不能外通(還要打斷太監的手才能通消息)等等,但這些史書都沒有記載。就像前文提到,肅順整場政變看似相當被動,但也許有一些計畫,這些計畫到後來都消失了(也許沒有、也許被和諧掉了),只說肅順藐視兩宮太后還偷偷去坐龍椅(大不敬)。我猜想可能肅順的奪權計畫根本沒有跟其他7個人商量,至少4個軍機和景壽完全不知情,只和載垣及端華討論過怎麼處理兩宮太后。
▲八大臣之一鄭親王端華。(圖/截自網路)不過這點合情合理,過去政治上肅順等人沒有和女人打過交道,不知道兩宮太后的底細。不過說想要幹掉兩宮自己掌權我覺得有點太過火了,兩宮不管怎麼說都是「祖制」認可的榮譽職,和他們8個臨時推出來的機關不同,頂多要兩宮放棄蓋章在奏摺的權力,需要到殺人是萬萬不可能。
而且還有一個重點,也許 8 大臣完全沒有共識。先前提過,肅順瞧不起任何人,端華和載垣 2 個貴族他都可以罵(端華還是他哥哥),更遑論 4 個軍機和景壽。所以也許這 7 個人都是被肅順害到也說不定,這個我們後面再談。
不管怎麼說,折子報到 8 大臣那裏,其實以董元醇的背景和年紀,還有奏摺的主旨及文章都沒有討論的價值。前面提到,清國的傳統是貴族共治,不是愛新覺羅真的家天下。所以垂簾聽政這個漢人的習慣根本不合理;再者,「祖制」明文寫著後宮不得干政,按照正常程序這根本不用討論。
一般來說, 8 大臣應該是叫軍機章京存檔,然後繼續處裡其他事情。但對於兩宮太后完全不熟悉的 8 人,也想藉由這個去試探一下兩宮的態度,就按照 SOP ,把折子遞上去,等兩宮太后看過之後再說。
這個誘餌很甜,畢竟奏請垂簾聽政這個說法根本太誇張,就好像有人在立法院提案總統變終身職這種違憲主張一樣道理,尤其在咸豐還屍骨未寒, 8 大臣執政沒幾天就這樣搞,任誰都覺得這個御史又在亂寫。因此被駁回可能性很高,只要能夠說服兩宮太后駁回的話,那就不用再談垂簾聽政這個議題, 8 大臣的地位就更鞏固。所以說這個奏摺是個誘餌,相當甜的誘餌。
邏輯上來說,兩宮太后會有 2 種做法,第一是把肅順等人叫過去,然後問他們的意見,接著就是要和不要2個選擇。要的話就擬旨然後蓋章, 8 大臣退休回家,兩宮垂簾聽政;不要的話也要擬旨駁回,順便罵一下董元醇, 8 大臣繼續執政。顯然肅順會比較希望後面的結果。
奏摺遞上去 2 天後,一點動靜都沒有,這讓 8 大臣急了。這在清國的政治術語叫做「留中」,就是不做任何處理,如果從頭到尾都不做處理,那叫做「淹掉了」,就等於是一篇廢文。但這不是肅順等人要的結果,他們希望兩宮表態,不管是贊成還是反對。
▲八大臣電影截圖。(圖/截自網路)見到 8 大臣急著派人來要奏摺,當時的慈禧可能心裡暗暗一笑(想像畫面),於是在上面輕輕劃了一道指痕,代表同意並要軍機寫旨來看。 8 大臣一看,太扯了,怎麼可能自己寫一道廢掉自己的上諭?肅順、端華和載垣鐵三角當然不能接受,高陽的小說在這一段裡面加進了自己的藝術創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載垣很生氣,要軍機章京(類似助理)寫一道上諭駁回,結果軍機章京文筆相當委婉,用詞也很四平八穩。載垣一看就不爽了,直接要焦祐瀛來寫(意思就是我們要幹壞事你也要一起),焦祐瀛果然不負眾望,稿子寫得又快又好。首先用「祖制」打槍董元醇的垂簾聽政,然後加重點在「顧命大臣」這一段,接著又嗆「簡親王輔政」這一條,說這是「非臣下所得妄議(注釋:干你 X 事)」,肅順又逼得焦祐瀛加一句「是誠何心?所奏尤不可行(注釋:廢文, 87 分」。 8 大臣中有 7 人參與了這篇公文的撰寫,但只有一個人冷冷看著這一切。
上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