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廣場》陳朝平/20年來目睹大陸移動通信發展的回憶

▲作者回顧20年來中國大陸移動通訊產業飛快的發展。(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文 / 陳朝平-2019-06-11 10:06:41
陳朝平/資深媒體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大陸公信部宣布,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與中國廣電四家運營商發放5G商用牌照,勾起了我闖蕩兩岸電信市場的一些回憶。

98、99年之交,有機會與漢鼎創投(H&Q)同往四川重慶外圍90華里的一個小鎮,考察中國自行研發的無線通信設施Synchronized Wireless Local Loop(姑且簡稱為SWLL),得以認識了中國第一代無線通信的掌門人李師鶴博士(我上網再次查證卻不見任何關於李師鶴博士的資料,不知是小編太年輕不知李博士在中國移動通信產業的重要性,還是我的記憶有誤?)。那時,中國大陸的移動電信市場,在一級城市和沿海地區已蓬勃發展,97年的秋天,中國電信國際分公司甚至將廣東等三省的移動電話用戶綑綁後,在香港IPO。

與李師鶴博士在重慶見過面後,我們移師到他位在北京的辦公室,進行盡職調查(Due Diligent)。北京的辦公室是一個老舊工廠改建的,印象最深的不是辦公室的研發設施,而是當時李師鶴很有自信地對我們表示,公司的下一步計畫便是將我在重慶看到的無線座機,Size down到像摩托羅拉、諾基亞手機一般大小。漢鼎的同仁與我,皆抱著懷疑的態度,沒有作聲,微笑以對。最終,漢鼎決定不投資李師鶴的SWLL,印象中,倒是另一家台灣的創投公司,做了第一輪的投資。

不久,中國出現了四家大型的電信設備供應商,分別是巨龍通信,大唐電信、中興和華為,從程控式交換機、天線等逐步進入移動通信設備的市場。據說,當時的電信部長吳基傳(那時工信部尚未成立)順口合稱四家電信設備商為「巨大中華」,於是乎,「巨大中華」,朗朗上口,象徵著中國自有知識產權的民族通信產業,即將一飛沖天。

不記得是2002還是2003年,中國自行研發的第三代移動通信規格TD-SCDMA被ITU納入GSM通信規格,在中國大陸展開商業運轉。而TD-SCDMA規格正是李師鶴博士領導研發出來的。我憶起往昔李師鶴的雄心壯語,一時之間,還真不知道當年沒有投資李師鶴的公司究竟是對還是錯。

再過了一段時間,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進步,和全球移動通信市場的迅速發展,「巨大中華」四家設備商,無論規模、技術、營收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簡單說,巨大中華當中,巨龍不支倒地,大唐虧損累累,業界半開玩笑地說,巨大中華,不再巨大,只剩中華。而華為發展又在中興之上。

我不知道我的觀察和理解是否正確。巨大中華的發展,說穿了,跟四家公司國家股權的多寡、政府補貼多寡有著正相關的係數。國家(政府)股權越多,補貼越多,企業發展越差,反之,越好。華為是純民營的企業,政府補貼相對少,發展最佳,中興次之。大唐和巨龍仰賴國家股權挹注,仰賴政府項目過多,注定要被市場淘汰。中興華為很早就開始進軍國際市場,先由非洲、拉美、中東等開發中國家與地區著手,逐步分食歐美大廠在歐美和亞太地區的市場。

2005年前後,3G技術和市場都趨成熟,世界各國的電信運營商陸陸續續開始競標3G牌照。彼時,全球最重要的電信設備供應商為愛立信(台灣稱為易利信)、諾基亞、西門子、朗訊、阿卡特爾、北電等六家巨擘。(美商摩托羅拉則在2G時代便已發展滯後,無力角逐3G市場。)在大陸根正苗紅的華為、中興,在全球市場壓根兒連排名都排不上,遑論競標已開發國家的市場了。

2010年前後,情勢大有轉變。那一年,華為已擠身世界第三大電信設備供應商,再一年,華為擠下了阿克特爾和朗訊合併後的阿朗,晉身第二。等到2013年,華為超車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蟬聯迄今。至於中興,2011晉身全球第五,2015再進一級為全球第四大。在2010年前,華為與中興都已分別在台灣成立了分公司。相對的,比大陸更早電信自由化、民營化的台灣,在移動通信的硬體技術、應用軟體和產業整體發展上,卻只能用瞠乎其後來描述了。

2011年、12年,全球通信市場開始往4G移動。NCC拍板,台灣預計在2014年競標4G的頻段,本地既有的電信公司聞訊,莫不摩拳擦掌,準備進軍4G市場。華為和中興,當然也聚焦即將來臨的台灣標案,積極籌備。不過,當時,華為面臨大最大的障礙,便是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出身解放軍,許多人想當然爾地合理懷疑,華為的設備極可能開了後門,植入木馬程式,一經電信運營商採用,將嚴重影響國安。當時,華為的競爭者便利用此點,在台進行遊說,阻止華為參與設備競標,許多民進黨立委更是言辭咄咄地提出質詢,逼得馬政府對電信運營商祭出電信基礎設施不得使用華為設備的禁令。

華為設備嚴重影響國安?! 究竟有沒有具體的證據呢? 事實上,華為早在多年前便已在英國設立了實驗室,與英國產學合作,以為自清。英國、德國以及歐盟經過多年檢測審查後,也並沒有發現華為有明顯的後門(安全漏洞),反倒是美國網路設備巨擘思科的設備陸續發現了10 個後門。

不論是當年台灣民進黨、還是今天美國川普以嚴重影響國安、杯葛、打擊華為,從未提出證據,而是出於理盲。

撇開任正非的「解放軍背景」不論,華為早已進軍英國、美國的市場,果真華為的設備開有後門,能夠植入間諜程式,試問,以英美兩國通信電子技術之發達,難道找不到華為的後門,抓不出藏在華為設備裡的病毒和間諜程式?如果,華為能夠不顧商譽,幹出這檔齷齪的事兒,誰又能保證歐美的電信供應商就不會幹同樣齷齪的事兒?2013年,美國前國安局雇員史諾登揭發的「稜鏡計畫」證實了,真正利用通信設備滲透他國、監聽各國政要的,不是別人,而是美國國安單位,而一個簡單的邏輯,美國國安單位用的通信設備不可能是中國華為製造的,那麼,歐美製造的通信設備是否可以用來為非作歹呢?通信設備是否有安全漏洞,是否被植入間諜程式,是可以檢測出來的。至於通信設備會不會拿來用在監聽竊聽等用途,那是政府和運營商的問題。

2012年春天,我參加了華為在深圳華僑城茵特拉干酒店舉行的一項研討會,研討會的主題與雲計算(雲端運算)、智慧城市、物聯網、智慧醫療有關,場場精彩。印想最深者莫過於每場研討會的現場,都開放直播,讓全國各地的網友,透過QQ直接在會場兩旁的屏幕上留言、發問。接待我的華為工作人員私下透露,他們在上海的研發中心,已經全面實現了zero client(零終端、虛擬桌面系統,全部的終端伺服器都不存在了,數據資料全部都上到雲端去了。

2012年時,大陸已經釋出了4G頻段,大陸自行研發的4G技術規格,也在特定的省市展開實驗。同一年,業界友人透露,政府為加速4G頻段競標流程,行政院科技顧問室執行祕書鍾嘉德博士率領業界和學界組成了一個訪問團到大陸參訪取經,據說,參訪團到上海華為研發中心拜訪時,華為出面接待的小領導,曾經很驕傲地對參訪團說道:「很抱歉,我們已經在研發5G的技術和應用了!」試想,2012年,距離今日7年,華為便已著手進行5G的研發與應用,這樣一個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如何能不成功呢?如何能不遭忌呢?

從99年到2019年, 恰恰20年的光景,中國大陸的移動通信,從篳路藍縷到如今5G專利與技術領先世界各國,從世界各主要運營商不屑一顧,到如今川普領銜杯葛;相對的,台灣這20年來移動通信的發展,從領先大陸到遠遠落後,就連市場行銷、軟體開發,都被大陸彎道超車到連人家尾燈都瞧不見了。

一進一退,一前一後,兩岸發展的落差,又豈止是移動通信產業這一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