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板橋高中學生會於校慶周舉辦「板中男裙-裙聚效應」,但該活動隨即引起議論,更有市議員透露有家長表示,「不願意讓孩子讀板中。」反觀世界各國都有裙子作為民族服飾,為何現今社會看見男人穿裙子,總是可以掀起波瀾、議論紛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板中男裙日遭市議員質疑事前未跟家長溝通,如果變成常態性活動,適不適合就要再多加考慮。更提到有家長透露,「不願意讓孩子讀板中。」板中學生會則表示,裙子只是表徵,目的是讓性別議題真正發生在生活中,讓學生勇敢做自己、實踐友善和尊重。
既然是立意良善的實踐友善和尊重,為何又有家長氣到不讓小孩讀板中?世新性別所教授、性別平等教育中心主任羅燦煐受訪時表示,台灣社會與文化中仍有以男性為中心的思維,在這樣的體制中,社會傾向認同與男性有關的特質和元素,若用平常語彙來講便是重男輕女。當女性被貶抑,若男性出現女性認同,社會文化上不免有種「向下沈淪」的思維。
再者,羅燦煐談到,台灣的社會文化除了仍以男性為尊,更是以異性戀為主流,若男性向女性看齊不免引發同性戀疑慮,「當兒子穿上裙子,家長擔心會產生性別混淆。」
台灣近年多立法保障女性、甚至選出了女性擔任總統,但只要細觀衣著便會透露端倪,以女性政治人物為例,形象照上幾乎以深色套裝、褲裝為主,鮮少女性政治人物穿著特別「女性化」,也在於穿著太過女性化難以表彰其「專業性」。
去性別化、使其像個男性才能象徵專業跟可靠,當社會都如此要求女性,也難怪無法包容男性穿裙裝。每當台灣喊出性別平權、平權立國,其實只要讓男性穿上裙子,就立刻暴露了認知上的不平等。
但綜觀國際社會,包括蘇格蘭裙、緬甸男性的隆基、甚至中國古代的長袍都是裙式風格,南島語族男性甚至穿上簡單的兩片裙,多半是因為天氣炎熱、因地制宜,證明裙裝在人類文化中本就不等於女性,如今社會多認同裙子是屬於女性的裝扮、屬於女性的性別符號,多是社會建構所致,但只要將性別符號抽離,裙裝也只是單純的服飾。
板中校慶活動堪稱前衛,裙子是穿在學生身上、男學生樂得開心,跳出來疾言厲色指責的始終是家長,甚至揚言「不讀板中」,但究竟學生是否真的這麼無知、需要家長諄諄教誨又無時無刻保護?
羅燦煐表示,學生多是在《性別平等教育法》下長大的世代,相較於家長,學生對性別認知相對有彈性,很多性別議題對學生來講其實並不是問題,但家長不是性平法世代,家長從小到大接受男女分明、男主外女主內的概念,家長多是用自己的價值觀來面對變動中的社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可以反向思考,有沒有辦法對家長進行性平教育、破除一些不合時宜的思維?」也許男裙日不只是讓學生嚐鮮、讓想穿裙子的男性獲得一次機會,或是一再復述性平教育的重要,該活動論述的對象也許是家長,在性別觀念不斷演進的狀態下,讓家長和新世代擁有對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