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歲劉伯伯,5年前右腳行走感到疼痛,就醫診斷後是足底筋膜炎,自行購買痠痛貼布,腳底、腳背、小腿幾乎貼好貼滿,甚至不斷換穿氣墊鞋想改善,但症狀卻日益嚴重,到今年只能仰賴拐杖,走路無法超過30公尺,才出門5分鐘就無法前行。今年4月初突然右下肢冰冷、發白、脊椎痠痛到睡不著,立即叫車到醫院,經檢查後發現是血塊脫落阻塞血管,造成下肢動脈栓塞,俗稱「腳中風」,且部分肌肉組織壞死,治療後已順利清除血栓,劉伯伯甚至可以不靠拐杖行走300公尺也不會喘。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收治該患者的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張嘉修指出,腳中風屬周邊動脈疾病,隨著老化,血管動脈硬化或併有血栓形成,導致血管狹窄或阻塞,當阻塞在冠狀動脈時會產生心肌梗塞,塞在腦血管會造成腦中風,發生在下肢動脈則是下肢動脈栓塞。
張嘉修說,容易引發下肢動脈栓塞的危險群,包含40歲以上中老年人、缺乏運動久坐不動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患者、長期抽菸者、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以及體重過重者。這些危險群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會出現間接性跛行症狀,走路時走走停停、越走越短、痠及抽痛加劇,甚至出現下肢突然冰冷、發白。其中5%至10%的患者會有足部潰爛、皮膚壞死的症狀,5%患者在5年內會面臨截肢。
張嘉修提到,下肢動脈栓塞治療方式可分為藥物治療、傳統開刀手術及新式導管手術。傳統開刀手術治療方式是血管繞道手術,以人工血管縫合在阻塞血管的兩端,使血流藉由人工血管流到末梢,但缺點為手術時間長、傷口範圍大、術後易感染、出血等併發症,住院時間須2周左右;新式導管手術僅由病人鼠蹊部處穿刺一個約2mm的小傷口,將帶有震波晶片的微導管伸進動脈栓塞內,利用震波將栓塞物結構變鬆散,輔予血栓溶解劑治療,傷口小、出血風險低、住院時間僅2天。
張嘉修強調,下肢動脈栓塞與足底筋膜炎症狀類似,都會有走路踩地疼痛、走走停停,無法久走症狀,也因此民眾往往自行貼痠痛貼布、吃消炎止痛藥解決,其實兩者有一個相當大的差異,下肢動脈栓塞會出現下肢冰冷的症狀,足底筋膜炎則會有熱痛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嘉修表示,下肢動脈栓塞常見症狀有,足底感覺異常、間歇性跛行、皮膚變薄脫毛的情狀,嚴重一點會出現冰冷疼痛、傷口潰爛感染,最嚴重則可能面臨截肢,因此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抑或是長時間一腿或雙腿疼痛無力,自行使用痠痛貼布也無法根治,且疼痛加劇時,應及早就醫確診,以免延誤就醫。
張嘉修提醒,使用西藥成分的痠痛貼布,貼太久容易造成皮膚過敏,長期使用又沒注意清潔者,可能會因為不透氣,造成患部潰爛發炎,對下肢動脈病人來說相當危險,所以痠痛貼布使用1至2周後仍未改善不適,一定要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