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市寒潮摧折實體書店,暴風中連鎖書店結合賣場以資本抵禦寒潮,但對連鎖書店不諒解的文青大有人在,如同網路上的調侃語句,「哥逛的不是書店是氣質。」卻也預示著書店想圖存必須結合另一項可營利的要素、營造出另一種氛圍。這樣的成功模式促使小書店開始「不務正業」,但字裡行間工作室創辦人郭顯煒表示,這年代出版業、書店通路想存活必須先學會「遺忘」,忘記書店、賣書的本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轉型失敗的書店被商業洪流沖垮,但存活下來的書店卻也在轉型後日漸脫離的賣書的本業,郭顯煒表示,以誠品為例,成功的模式是書店難賺錢便開拓商場、飯店與餐飲,以此補足書店的盈餘,但考慮到誠品企業數十年來的調性,他仍是「書店」,書區變成台北城的文化象徵,即便想收也收不掉,不買書的人甚至也不期望書區收掉。
「實體零售通路唯一可以贏過虛擬通路的就是體驗。」郭顯煒表示,要能營造體驗、打造出特別的氛圍民眾才會進去,誠品就是很有氣質的商場,因為書香味,讓進去的民眾能沾染一點知識份子的氣質,民眾願意走進去進而從事其他消費,如果只賣書市場太小,能否抓住群眾心理才是重點,以至於不用真的把書賣出去還是有賺頭。
主打「氣質」的成功模式成為一面鏡子,映照著小店家的存活路徑。2017年金石堂松山店歇業,外界譁然,中產階級佔多數的民生社區為何支撐不起一家書店?郭顯煒分析,按照現行書店的經營邏輯、消費者閱讀習慣改變,新知來源日益被網路資訊取代,消費者更多時候圖的只是「氛圍」,但想要氛圍不一定要買書,去咖啡廳點一杯義式濃縮也是一種體驗,用現代話來說,咖啡與書營造出氛一種「fu」,也讓這兩者成為經營書店越來越普及的要素。
「中產階級注重生活品質,去點一杯咖啡感覺很好,如果再有氣質一點的老闆還可以在店裡擺上一些書。」但書在此依舊不是營利重點,郭顯煒分析,如果一家書店咖啡跟書籍各佔一半,小書店進貨折扣只能跟盤商拿到七折,不敵大通路能拿到六折的優勢,定價競爭力先輸,這是血淋淋的商場現實。但反觀一杯咖啡賣到150元,成本價可能只有二、三十,當然只能靠咖啡。
郭顯煒強調,實體通路這年頭是否賺錢重點仍是給予顧客好的體驗,「進去的人可能也不買書了,就是去體驗那種感覺、點咖啡享受一下氣質,可能的話,順便買本書。」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書店想成功規模不一定要大,營收不是重點、利潤才是關鍵,「如果十間店就可以經營出特色跟氛圍,那就不需要五十家。」如果一間可以做出賣點,在這個慘淡的書市中即便不是大企業還是可能成功。
但外界質疑,這樣的書店到底是賣書還是賣咖啡?叫咖啡店還比較乾脆?郭顯煒談到,出版社跟書店轉型的關鍵就是「遺忘」,書店主人很有個性,都愛擺自己喜歡的書,有些書店專打烹飪書籍,但也兼開烹飪課程和講座,從書籍出發向外延伸周邊價值,變成專職的料理工房就能存活,「遺忘你是誰就可以活下去,店名可以叫書店,但不要計較主業是賣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