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於今年二月公布閱讀風貌調查,107年國人每人擁書冊數直轄市由台北市領先,平均值卻只有2.99冊。在買實體書變成衝動的當下,書店經營周邊行業力圖轉型,然而經營書店,非得變成大企業或依靠周邊餐飲存活嗎?台灣的書市仍有另一道風景。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燦爛時光書屋靠著書籍借閱促成新移民閱讀、舉辦東南亞文化講座;澎湖安書宅落腳於離島,致力於偏鄉閱讀和深耕地方文化,獨立書店建構成台灣書市獨特的景緻,靠著文化內涵支持起一片天。試著將書店的影響力向外擴散,在書店試圖活下去的當下,更多的獨立書店則想著如何讓人們一起活得更好。
2010年,青平台成立志工團隊並於每週五晚間推動公民論壇,慕哲咖啡成為合作對象之一,2012年改以小額募款方式開始舉辦思辨講座「哲學星期五」,之後更將計畫擴延至全國。
慕哲咖啡長期出租地下室空間,定期、不定期辦理公民論壇,2016年台灣健康人權行動協會執行長張慧如與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動了開書店的念頭,卻碰上慕哲咖啡將收店,於是兩邊洽談,決議將書店與咖啡一同經營。
張慧如表示,當年幾個朋友出資成立左轉有書,希望推廣社會運動與社會議題,故書店內只進社會議題書籍,店內分類陳設包括「階級與勞工運動」、「環境與土地運動」、「台灣專櫃」等,左派色彩濃厚。
負責人張慧如表示,希望結合思辨、行動、閱讀,「閱讀是道德行為要經過自我辯論,再選擇跟實踐自我行為。」(圖/記者許維寧攝)「我們希望思辨、行動、閱讀是一體的,閱讀是道德行為要經過自我辯論,再選擇跟實踐自我行為。」秉持社會運動的理念,「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除了定期舉辦哲學星期五講座,也將地下室空間租借給NGO團體,將閱讀結合公民行動。
但張慧如表示,一群社運人想要經營書店不能光靠理想,原因在於書本進價高,進價七成又要含稅,能從中得到的利潤實在太低,「純賣書是穩死的。」店內活動因為合作對象是NGO團體,不是以營利為主收費自然不高,張慧如不諱言,收益主要還是聚集在咖啡與餐飲,「經營餐飲說不上賺錢,跟活動只能免強打平。」
張慧如談到,現在人閱讀選擇多,因為電子用品、電子書的崛起紙本書市場日益萎縮,真正想買書的客戶也訴諸便宜的網路管道,逛書店的人確實少了,但經營書店除了當作社會運動推廣的中介點,在賣書上依然堅持「不打折」。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年頭「不打折」在民眾眼中等於沒有競爭力,但張慧如談到,獨立書店進價成本高、還要負擔實體書店場地成本,如果再打折只能賠錢賣,故還是壓著原價販售,但她反問,「如果一本書七百塊,你覺得買到一場閱讀經驗跟內容知識值不值得?」張慧如堅持,不打折除了成本考量外,也是出於對作者和智慧結晶的尊重。
即便實體書於市場上節節敗退,書籍陳設在群眾眼中變成是擺設象徵,在商業化市場中變成一種氣質內涵的妝點,但張慧如認為,如果經營許可還是想進一些本土意識、台灣文學書籍,書本不會被放棄也不該放棄,在於知識與思考皆根於書籍,書市仍然是值得寄託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