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本為重、階級翻轉難 多元入學真是弱勢生萬靈丹?

▲ 106年學測於20日開始,考生們進試場前在寒風中溫習。(記者陳明安攝,2017.1.20)
記者許維寧 / 台北報導-2019-04-16 22:59:22
「考招亂象逼學生出走」、「解散招聯會」斗大標語出現在大學招聯會召集人賀陳弘的演講會場中,日前家長團體指出,近年考招制度越改越糟糕,甄選制度偏袒家中社經地位高的學生,家中有經濟能力的學生則因入學制度不公,紛紛出走國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升學體制更迭,每次皆引起大小不一的反彈,然而喊出「甄選不利於弱勢、考試分發最公平。」的聲浪更是不曾休止,日前招聯會則提出數據回應,弱勢生最弱的項目仍是考試,英文、數甲等科目分數平均差更落後一般生15分,數乙、物理、化學、生物考科,弱勢族群學生平均成績也落後10分以上。

招聯會數據指出,家境較好的學生有能力靠補習、家教補強,意指若要單純以分數論輸贏,背後比的是家長經濟能力,弱勢生情況恐雪上加霜。

然而多元入學管道,真的是弱勢生的萬靈丹嗎?世新大學社發所教授陳政亮表示,繁星推薦、申請入學等管道在設計時就是希望為更多背景的學生開放大學資源,確實有考量到大學的公共性與階級流動、教育資源分配問題,「更多不一樣背景的學生能進入頂尖大學當然是好事。」

陳政亮表示,以現行狀況而言,社會越來越趨向M型化,經驗上來說要靠教育翻轉階級已經越來越難,但階級不停複製、讓窮學生再努力都無法翻身或是教育資源分配重整,更是社會不願意樂見的狀況,目前狀況雖然困難,但仍不能放棄教育提供改變的契機。

一名偏鄉高中公民教師受訪時則談到,甄選入學爭議數年來爭吵不休,最主要根源在於資源分配問題,「餅就是這麼大,當要公平分配的時候就會影響到其他人。」

「但文化資本越高越能反映在入學成果上也是事實。」該教師談到,班上不少學生成長經驗多是和父母一起工作、甚至跟祖父母種菜,但家境好的學生能於長假時間參加語言或科學營、接觸藝文活動等刺激,「如果你是含著金湯匙出身,就會取得比較高的文化資本。」

「家裡資本不夠的小孩不能參加營隊、習得知識,就較難學會社會需要的競爭力。」該名教師也談到,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才會注意小孩的學習情況,進而可能選擇有利的教育模式,能不能送入補習班、請家教、是否送讀課業管教嚴格的私校都是取決於家長背景。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該名教師認為,個人申請管道不見得能為偏鄉、弱勢學生提供助力,大學教授屢說不想看見「罐頭式」自傳,但真正資源稀缺的學生大概找不到能為自傳添色的經歷,只能寫寫簡單的人生經驗看教授是否賞光,與其說申請入學幫助弱勢,不如說是幫助有偏才「想讀書」、卻不全然弱勢的學生。

該名教師談到,教育制度是社會流動的方式之一,考試則是通往階級流動的大門,過去這扇門只為會讀書、甚至全能的學生開放,但知識本是應對更多人開放,包括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資本與不同先賦地位的學生,「多元入學管道不是用來窄化會讀書的人向上流動的機會,而是讓書不再只是給會唸書、有能力唸書的人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