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的小光,從媒體記者轉進企業擔任公關行銷企劃不久,照理說應該還在「蜜月期」,但最近看起來卻總是眉頭深鎖、悶悶不樂。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主動表示關心。小光坦言,剛進公司時,長官很熱情,也給他很大的發揮空間,但不知道為什麼,才進公司沒幾個星期,他就覺得自己好像在長官面前「黑掉了」。
「以你記者出身的敏銳,你覺得長官態度轉變的關鍵在哪裡?」我試著引導小光找問題。
「老實說我不確定。但感覺上,我一開始的企畫提案都很受肯定,是在舉辦了第一次行銷活動後,才覺得長官的態度開始不太一樣。」
「是活動辦得不成功?媒體記者來太少?見報率不高?」我繼續找問題點。
「不會啊,我覺得還好耶,活動沒有辦不好,記者人數也還好,見報率也都還好啊……」小光急著辯解。
我突然發現問題所在了!
「小光啊,你該不會在會議上,也是用這樣的方式回報成果吧?」
「我的報告方式的確是差不多啊,因為我覺得活動真的沒有辦不好。」
「『沒有辦不好』,跟『辦得很好』,跟『還好』,都是不一樣的意思。你有注意到嗎?你剛剛光是回答我問題,一句話裡面就用了三個『還好』嗎?」我揭曉自己的觀察。
「啊……原來是這樣,難怪那天開會,我們副總忍不住說了一句『還好,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小光恍然大悟:「但這樣就會讓我黑掉嗎?」。
「有可能。因為企業跟媒體不同,媒體寫新聞畢竟帶點主觀跟文藝成分,但在企業,事事講求數據、績效,如果主管從你的報告中,無法明確知道活動的執行狀況跟效益,對他來說就很難做進一步的判斷,這是很大的困擾,長久下來也可能對你失去信心。」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許多人習慣把「還好」兩個字掛在嘴邊,但每個人對「還好」的定義天差地遠,有人覺得「還好」指的是「不好不壞,也就這樣」,也有人認知的「還好」是不錯,但也有人認為「還好」就是「不怎麼樣」;這兩個字平常講講也許還可以,不過用在公司裡頭的正式溝通、報告情境,非常不適合。
在公司做報告,無論是書面或口頭,都需要力求精確,能夠用明確的統計數據,就盡可能讓數據說話,能夠用「比較」、「對照」的方式,也盡量用這樣的方式呈現成果,最能夠讓長官理解;如果你總是把話講得籠統含糊,則會讓長官有唬弄、逃避的感覺,自然難獲得信任。
「其實我手邊都有相關數據啊……」小光覺得自己有點冤枉。
「那你為什麼不在報告中明確地說出來?」
「我本來覺得光講數據很冰冷,應該像我們以前匯報新聞重點一樣,多形容、描述,才能吸引長官注意。」
「企業不是媒體,不過沒關係,你回去試試看,下次會議就完全用『數字管理』的方式報內容,看看長官會不會比較能接受。」
幾天之後,我接到小光的訊息,果不其然,他覺得長官對他的態度變了,剛到職時那種信任感又出現了。
「你怎麼做到的?」
「其實沒什麼,真的就像哥教的,
在會議報告時,我直接用活動的參與人數、媒體出席家數,還有即時新聞露出則數,當日電視新聞跟隔日早報見報則數做分析,點出這次活動的成與敗,以及之後的調整方案,也就是把手邊的數據整理一下拿出來講,副總他們就頻頻點頭,私下還跟我說『你終於進入狀況了』;看來,問題真的是出在報告方式上。」小光歸納結論。
在職場中,主管通常不在第一線,他們做判斷的依據,常常是第一線同仁提出的數據;如果你能夠提出愈完整的數據,就愈能夠協助長官做出正面的決斷;也因此,
主管一定比較喜歡習慣用精準、嚴謹的字句與數據,也就是所謂的「管理語言」做報告的同事;反之,對於報告方式模模糊糊,屬於「印象派」的同事,縱使能力不差,但若不幸因為不習慣用「數字管理」的簡報技巧被打入冷宮,也就不足為奇了。
看完這篇文章,想一想,你在工作或日常場合中,是不是也有「還好病」?提醒您,可別貪圖一時方便、客氣,就拒絕看報表、使用報表,跟用報表發表談話,以免溝通目的不成,還賠了夫人又折兵喔!
●作者:蔡祐吉/職場作家、資深媒體人、企業講師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
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