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放不可?神明出巡時放鞭炮的意義何在

▲ (圖/保庇)
保庇-2019-02-28 01:00:27
近幾年環保意識與公安意識抬頭,傳統廟會的鞭炮首當其衝,即使縣市政府與中央政府提倡各種政策,仍擋不住民間信仰的洪流,各種場合照放不誤。但主管機關在推行政策時,是否有了解放鞭炮背後的意義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鞭炮常出現在台灣的喜慶場合。圖為社子島夜弄土地公。(圖/黃彥昇攝)


在一場廟會裡並不是你想放鞭炮就可以放,至少你得是廟方人員、紅壇頭家等等身分,而在放鞭炮時代表的意義,有以下幾種:

第一、歡迎神明來到。這是基本的禮貌,在台灣的信仰架構之下,大多數的情況凡人無法直接與神明溝通,所以必須藉由其他物品來傳達意念,例如燒香、擲筊,而鞭炮也是其中之一,將你歡迎神明的意念傳達給神明。

第二、慶祝喜事。神明的年例出巡都是當成喜事來辦,一年就這麼一次,所以有搭紅壇的頭家、繞境路線中的廟宇,都會藉由放鞭炮來傳達祝賀之意,如同凡人在嫁娶的時候也會放鞭炮博一個好彩頭。

第三、宣告神明分界。台灣廟會中,繞境隊伍中都會有許多不同宮廟的神明一起參與,而神明的神轎蒞臨紅壇與友好廟宇時,都會藉由放鞭炮來傳達「下一位神明已經到了」,而走在隊伍最後的神明通常都是這場廟會的主角,所以當鞭炮陣仗比前幾次都來的大的時候,大概也可以了解繞境隊伍已經進尾端。而根據區域性不同,有些地方只有神明到達時放鞭炮,有的時候是連隊伍中的陣頭到達時也會放。

第四、以高溫除煞避邪。神明出巡時,凡有惡鬼怨靈當道,鞭炮的炮聲對祂們來說就有警示的效果,也有替地方「掃淨」的功用。如同台南的「鹽水蜂炮」,一開始的目的就是以鞭炮除瘟。

第五、神明展現神威。在這裡要說明的是,並不是每一位神明都會以這種方式展現神威。而信仰體系中的虎爺、家將,也常看到「吃炮」、「坐炮」的習慣。

夜弄土地公。(圖/保庇NOW資料圖)


而放鞭炮的社會輿論是怎麼轉向成負面的呢?大概也可以歸納出幾個原因:

第一、各團體的「拚場」。因為台灣人的習慣中,對許多事都有習慣性的「回敬」、「拚場」等因素,導致鞭炮越放越多,造成了不少社會案件。這點,是必須要檢討的。

第二、傳統古禮被視為落後的象徵。古早時期,台灣人只要是辦喜事,除了神明出巡,舉凡嫁娶、入住新屋、小孩考上好學校,都會用放鞭炮來慶祝。現在時過境遷,進入工商業社會後,過往的傳統反而逐漸被冷落。

而面對傳統與現代的夾擊,夾在兩者之間鞭炮應該怎麼辦?說實在的,鞭炮何其無辜,它只是負責在該出現的場合展現它的功用,它本身並沒有對錯。面對這些問題,台灣人其實也有許多應對方式,例如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的電子炮、盡力研發安全性高的鞭炮、在即將放的鞭炮上先澆水以避免造成太大破壞、宮廟自組清潔隊清掃,都是傳統文化努力求生的顯現。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個區域的傳統文化是經過數百年的累積而成,不可能說丟就丟,我們該做的,應該是在傳統文化消失之前,以最好的形式將它保留,不然以後也許我們只能在課本上或博物館中,看到那曾經的「傳統文化。」

走過路過別錯過,快來請神明保庇一下:https://bobee.nownews.com/
NOWnews關鍵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