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聲/用畫筆說故事 《用九柑仔店》阮光民將人情味具象

漫畫家阮光民展示自己作品(初聲/蔡瑜珊攝)
初聲記者/ 綜合報導-2019-03-04 11:13:07
漫畫家阮光民畫風寫實,他的作品《東華春理髮廳》是第一部被改編成偶像劇的台灣原創漫畫,另一部在前年獲得金漫獎「年度漫畫大獎」、「青年漫畫獎」肯定的《用九柑仔店》,也將翻拍成電視劇。阮光民運用手裡的畫筆,從鄉下柑仔店的人情味,到最後柑仔店逐漸走向衰敗,都原汁原味地記錄在漫畫中,與其說他是漫畫家,不如說他是一位歷史的紀錄者。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阮光民談起這部《用九柑仔店》系列,言語中流露出濃濃的思念,因為漫畫中「柑仔店」就是以小時候家中開的「柑仔店」為原型,他從小在雲林斗六嘉東里長大,自嘲自己的家鄉「一點特色都沒有」,但是當時阿公開的「柑仔店」卻讓他感到濃濃的人情味,雖然現實生活中的那間柑仔店已經因用地收回而拆除,他還是憑著兒時記憶一筆一劃勾勒出來,希望藉此讓外界能夠藉由漫畫更認識到位在雲林斗六的這個小地方。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讓阮光民臉上總是掛著鄉下人樸實的笑容,和記者談笑風生,幽默感十足,給人一種鄰家大叔的感覺,這種精神也被他投射到作品當中,將台灣人濃濃的人情味和鄉土味,活靈活現的在漫畫中呈現出來。

阮光民談到家鄉時,想起遠在老家的父母親,他表示,父母對他的教育很開放,從不干涉他想走的路,唯一條件是能養活自己就好,讓從小就對藝術相當有天份的阮光民,可以朝自己喜愛的道路前進。由於當時並沒有漫畫相關科系,於是他高職選擇就讀廣告設計科,退伍後留在台北從事廣告看板的工作,晚上則是在中國科大室內設計系進修,因緣際會下,阮光民在1997年通過面試,到漫畫家賴有賢的工作室擔任助手,也算是他真正踏入漫畫界的轉捩點。

「雖然非常辛苦,卻是我感到最快樂的日子」阮光民回憶,當時擔任助手月薪只有一萬四千元,他無奈地說:「比一個工廠女工還少,他們至少還有一萬六!」,當時在台北租頂樓加蓋,一個月要三千五百元,最苦的時候還曾經買20元的白飯配罐頭分兩餐吃,其他錢則省下來買畫具,生活雖困苦,但他卻甘之如飴,因為在台北有一個專屬於自己的空間,阮光民回想當時的日子「買傢俱就好像在佈置自己的世界一樣」,言語間依舊透露阮光民樸實的個性。

樸實的阮光民,其實對他而言成名也不是那麼重要,比如說當他得知吳念真想將《東華春理髮廳》翻拍成人生劇展類型的電視劇,他說,當下他心裡非常高興,作品能夠受到青睞,不過後來經過討論後還是決定將授權賣給製作人王偉忠,改編成40集的偶像劇,也讓《東華春理髮廳》成為第一部被改編成偶像劇的台灣原創漫畫。

說起《東華春理髮廳》書名由來其實很簡單,阮光民笑說,當時在廣告公司上班,搭公車都會經過一家「東華春理髮廳」,當時他覺得這個店名很有趣,於是腦袋就開始構思關於這家理髮廳的故事,逐漸有了架構之後,才用畫筆在紙上將這個故事具象化。

阮光民的漫畫路不是一開始就走鄉土風,他也嘗試過其它畫風,因為以前台灣的漫畫主流都以日本為主「比如說棋靈王很紅,就畫一個關於圍棋的故事」,而當時日本流行的正是少年漫畫,所以他第一本參加比賽的漫畫「叫我第一名」,就以田徑為主題,整本漫畫呈現勵志、搞笑的氛圍。

講到這裡,他有如話匣子打開一般,得意地說,因為當時剛開始實施週休二日的新制,索性就把男主角叫做「週休二日」,但最後僅得到佳作,而後阮光民省思說,這個經驗讓他了解自己畫不過原著,便開始思考還能夠以什麼類型的漫畫,在這個市場殺出一條血路,經過百般思考後,他覺得關於台灣的在地題材比較好找,而且身邊畫這種題材的人不多,便決定以台灣鄉土題材為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阮光民的漫畫就像他的人一樣,樸實溫暖,採訪當天記者早已提前15分鐘到達約訪地點,沒想到他已坐在咖啡廳裡,專心地畫著漫畫,一貫的黑色上衣和藍色牛仔褲,腳下踩著拖鞋,戴著黑框眼鏡、一頭黑髮隨意地往後紮起,身上永遠的招牌穿搭,突顯了阮光民的獨有特色。

阮光民說:「做漫畫不是為了迎合市場,自己畫得開心最重要」,他為自己堅持創作鄉土題材的漫畫,做了註解,從事漫畫家以來他最堅持這項理念,雖然由於出版社的關係,他還是會擔心漫畫的銷售量,但還是希望能忠於自己內心的聲音,不想畫出市場取向的漫畫,覺得問心無愧是對自己最負責任的表現。(初聲/蔡瑜珊/銘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