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唐湘龍/「國家統一法」準備出枱了

政治評論家唐湘龍認為,兩個月後在北京召開的「兩會」,關於「國家統一法」的呼聲、討論將會震天價響。(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文 / 唐湘龍-2019-01-10 08:37:41
你未必知道、聽過「國家統一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法案名稱未必就是這樣。但是,不管叫做什麼名字,這是一部以國家統一為核心價值的立法。 拒絕、違反、反對國家統一,就是違法行為。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兩年前的三月,北京召開人大、政協兩會的時候,曾經旁敲側擊、若隱若現討論過。

兩個月後,「兩會」,這個形式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意機關,以及政治矛盾的協調機構,又要開會了。預期,純粹是我個人的預期、判斷,今年,關於「國家統一法」的呼聲、討論將會震天價響。

但是,我預期,純粹是我個人的預習、判斷,今年還不會完成法制化。會不會正式入法?等明年一月台灣總統選舉之後,視選舉的結果,決定明年三月是不是正式完成「國家統一法」立法。簡單講,「國家統一法」是一個政治的緊箍咒,何時會祭出?台灣人民決定。

先不揣測法案可能的內容。這部法案如果出枱,整個時空背景,彷彿2005年3月「反分裂國家法」的復刻。

2004年3月, 319槍擊案,陳水扁勝選,藍綠徹底決裂,「一邊一國」、「一中一台」標準台獨論述也全面的檯面化。陳水扁一面「去中國化」,一面「終止」國家統一綱領。全面激化的統獨、藍綠對決,不但導致「反分裂國家法」在2005年3月全國人大正式通過,許文龍「因故」公開表態支持;也催動了同年四月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連戰率團登陸的歷史性「破冰之旅」。「九二共識」確立」。「連胡五項願景」確立。2005年底的地方選舉, 2008年的總統大選,民進黨全面潰敗。陳水扁所代表的第一個台獨政權瓦解。

「反分裂國家法」通過的時刻,陸委會的主委叫做吳釗燮。前任主委已經轉任行政院副院長,叫做蔡英文。我相信這些場景、氣氛、過程,兩岸的這些人、那些事,應該都很容易溫故知新。現在,「國家統一法」的政治環境是不是已經成熟?這些人心知肚明。

蔡英文的元旦談話,以及蔡英文快速回應習近平「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紀念談話的內容,直接否定「九二共識」,繼續在「反中」的政治路線上冒進,這個條件,當然非常成熟。

尤其,在九合一選舉之後,「九二共識」大勝、「親中派」大勝,蔡英文政府完全拒絕承認兩岸政策錯誤,並且,繼續阻斷新民意對兩岸交流的期待,關門燒炭,北京推動「國家統一法」的條件,當然非常成熟。

「反分裂國家法」1、完全針對台灣;2、直接定義台獨;3、必要時,可以先斬後奏,採取非和平手段。條文不多,文字清楚,核心的觀念,就是「反獨」。今天,如果對於習近平講話內容「不排除使用武力」感到驚訝、憤怒,我只能說,你對兩岸關係的本質、歷史了解實在太少。習近平如果不這樣說,不只奇怪,根本違法。他自己就違反了「反分裂國家法」的授權。

同樣是民進黨執政、同樣是台獨氣焰囂張、同樣是島內政治氣氛翻轉,唯二不一樣的,1、2019年的大陸,和2005年的大陸,國力增長數倍,兩岸對比越來越懸殊。2、2019年的美國, 2005年美國,態度也非常不一樣。當時的美國,小布希非常討厭陳水扁,但現在,川普非常喜歡蔡英文。

這兩個差異,都使得北京必須對台灣問題採取更積極表態。「反分裂國家法」所隱含的消極、被動「反獨」已經不夠用。「國家統一法」所突顯的積極、主動的「促統」訊號,才是未來主流。如果你聽出來習近平在「習五點」講話內容所突出的「促統」味道,三月的「兩會」怎麼可能沒有相呼應的動作?

關於「國家統一法」的法律名稱,2005年,就已經討論過。當時,沒有採用「國家統一法」、「台灣基本法」等等的名稱,選擇「反分裂國家法」,顯然,也是時空環境綜合考量之後的決定。現在,如果提出「國家統一法」,不只是因應全新的兩岸政治、地緣政治、全球政治的發展,這一部我猜想可能出現的新法律,1、很可能吸納、取代「反分裂國家法」,成為北京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法;2、這部法律將會納入「習五點」,無論是「政治協商」、「和平統一」、「武力統一」,所有政治選項,都會法律化。

此刻,如果「國家統一法」真的出枱,必然,也隱含對於美國重返亞太,重新把台灣納「第一島鏈」隱性同盟的強勢回應。對於任何意圖用武力支持台獨的政治力量,都將強力排除。

是誰積極催生「國家統一法」?我會說:當然是蔡英文。就像, 2005年,是誰在積極催生「反分裂國家法」?我會說:當然是陳水扁。把台獨操作成島內政治鬥爭的主要武器,無疑都是在為「破壞現狀」提供政治養分。

2019年,注定是「兩岸政治的大年」。從年頭,到年尾,兩岸政治都會非常非常熱。蔡英文、習近平,既是敵人,也是朋友,他們不約而同,急著「消滅中華民國」, 把2020年的總統大選設定成「統獨公投」。不管你的政治立場是什麼,準備表態吧,躲不掉了。

●作者:唐湘龍/資深新聞工作者、政論節目資深評論員、電台節目主持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