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斗六分院25日上午心臟血管科蔡俊雄醫師在記者會中談「心房顫動」的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他舉案例有糖尿病、高血壓及中風病史的76歲簡先生因覺得心跳過快、心悸不舒服,併有胸悶情形,就醫時自述從未發生如此快速的心跳。經安排心電圖檢查發現有不規則的快速心律,原來是心房顫動在作怪。經給予抗心律不整藥物治療並且給予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後,病人症狀改善順利出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成大斗六分院心臟血管科蔡俊雄醫師指出,根據統計,60歲以上,每100人就會有4名心房顫動的患者,而到了80歲以上,盛行率更提高到每10人就會有1名心房顫動的患者。逐漸邁入老年化社會的台灣,老年人口比例逐漸提高,心房顫動也變得越來越常見。
▲相較於正常心律族群〈左〉,當心房顫動病人〈右〉有其他中風的危險因子時,中風機率高出約10倍。(圖/記者蘇榮泉攝,2018.12.25)心房顫動是會造成心跳不規則的”心律不整”,心房非但沒有正常的收縮,反而跳得不規則且非常快速,可達每分鐘350~600次,因此可能造成病人心悸、胸悶、喘、四肢無力或頭暈目眩等不舒服,嚴重者甚至會暈厥。
不過,蔡俊雄醫師也表示,並非所有心房顫動的病人都會有症狀,大約有17%的患者對心房顫動是沒有感覺的。也因此,很可能會忽略醫療介入的重要性,並因而可能遭遇到心房顫動的併發症。
▲傳統口服抗凝血藥物易造成出血且不易止血。(圖/記者蘇榮泉攝,2018.12.25)心房顫動的併發症中,最令人擔心的就是腦中風。相較於正常心律族群,當心房顫動病人有其他中風的危險因子時,中風機率高出了約10倍;且其中風發生後1個月內的死亡率,是正常心律中風患者的3倍。
▲蔡俊雄醫師說目前台灣有4種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可用於心房顫動的中風預防。(圖/記者蘇榮泉攝,2018.12.25)為了解心房顫動的中風風險,蔡俊雄醫師表示,歐洲和美國的心房顫動治療指引都建議做CHA2DS2-VASc的評估,包括:鬱血性心衰竭/左心室失能、高血壓、年齡≧75歲、糖尿病、中風/血栓、血管疾病、性別等項目,分數≧2分者建議應該接受口服抗凝血藥物來預防中風的發生,除非存在有禁忌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傳統口服抗凝血藥物雖可降低中風機率,但是治療劑量範圍非常狹窄,且與其他藥物及食物間會有交互作用,容易影響其血中濃度,不同病人的劑量需求差異性也很大,難以預測;此外,傳統口服抗凝血藥物易造成出血且不易止血。
▲每個病人的中風預防策略和藥物的選擇,因臨床狀況都不盡相同也會不同,需要醫師與病人良好溝通及討論。(圖/記者蘇榮泉攝,2018.12.25)目前台灣有4種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可用於心房顫動的中風預防,相對於傳統藥物,具有:使用上更方便、不需常常抽血去監測藥物濃度、造成腦出血的機率也大幅降低等的優點。惟並非所有心房顫動患者都適合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蔡俊雄醫師也指出,如:重度腎功能不全、嚴重風濕性二尖瓣狹窄,及接受過金屬瓣膜置換術的病人,就不適用。
蔡俊雄醫師表示,每個病人的臨床狀況都不盡相同,中風預防策略和藥物的選擇也會因此不同,需要醫師與病人良好溝通及討論。而他也提醒,病人在生活習慣上亦須做適當調整,包含控制體重、戒菸、均衡的營養、低脂低鈉高纖飲食,以及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