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海拔高、空氣稀薄,夏天約零下35度,冬天可達零下70度,可以說是地球上最冷的陸地。在此,不僅生存困難,就連如何呼吸都成了一道難題,更何況是挑戰身體極限。究竟在這殘酷領域身體會出現哪些狀況,又該注意哪些事?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副理事長王士豪表示,在南極最容易發生三件事,分別是「凍傷」、「失溫」和「雪盲」,而最好的處理就是盡可能不讓這些狀況發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何不讓凍傷、失溫、雪盲的情況發生?王士豪強調,身上任何一件裝備都必須是最高規格,光是太陽眼鏡就要特別訂製,材質以「塑膠」為主,為防起霧無法擦拭,還須準備兩副替換,保護眼睛視網膜不受強光刺激引起暫時性失明的雪盲症狀。
除此之外,內褲排汗效果也要最佳化,否則身體一但出汗就會結冰,凍傷鼠蹊部;內層排汗衣還要加厚,使用最高等級的連身鵝絨羽絨衣,上、下半身至少都要穿到六、七層,襪子和手套至少也要三層,且皆得具備極佳的防水及透氣功能。
事前不只衣物準備,體力訓練更加重要。由於極地耗氧量增加,加重肺通氣負擔,也會影響外周神經系統,導致肌肉、關節的靈活度下降,因此王士豪特別強調,依照運動類別「暖身」十分重要,不只動作要確實,時間還要長,才能增強肌肉和神經的傳導與反應性,降低受傷的機率。
在極地生存又該怎麼吃才能補充熱量得以生存?王士豪表示,極地探險活動量大,隨時得注意「水分」及「熱量」補充,缺水會造成腎臟受損,血液會變得濃稠無法送到末端,身體比以往更容易凍傷。
水分和熱量補充多少才足夠?王士豪說,極地是全世界最冷、最乾燥,紫外線最強的地區,加上須以不停地活動保持體溫,水分會快速流失,因此他建議喝足5公升的水。
飲食方面,王士豪則表示,根據以往加拿大和俄國探險隊以滑雪、健行,一天活動6~8小時橫越南極的經驗,若行經崎嶇不平的路段,每天至少補充6888-8121大卡,平緩路段則建議攝入3344-3822大卡,不過每天運動量大,就算隨時補充食物恐怕也難以彌補,因此他建議,行前先增肥至少15公斤,把脂肪囤積在體內,以免身體過度消耗能量,影響身體正常功能。
以一般人的胃口來說,一天若要吃下6000多卡熱量,勢必得挑選高脂肪、高油炸食品,不過王士豪認為十分兩難,探險的時候採取健康飲食,食用蔬菜水果有點不切實際,但若是專挑高脂肪、高油炸的食品又會導致體內膽固醇和脂肪酸增加,長期來看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本身有病史的人不該輕易嘗試。
為了避免雪盲和身體大量流失養分,王士豪也建議多補充維生素A、B、C的營養補給品,將電解質粉沖泡在熱水裡,長時間運動比較不容易抽筋。
在極地生存,就連簡單的「呼吸」都成了件難事。王士豪表示,鼻子呼吸水氣較多,鼻子容易結冰,嘴巴呼吸水氣較少,但是將冷空氣吸入口中,容易加重喉嚨不適,不如鼻腔中的鼻甲有濕潤、調節溫度的作用,因此他建議採用「交替法」減輕身體負擔。
雪地中跌倒也不是件小事!王士豪說,雪地十分堅硬,若跌倒時以手撐地,極有可能會骨折,最好的方法是往前趴下或往後坐,只要身上的保暖衣物夠厚,就能抵擋衝擊。
王士豪也說,無論跌倒還是呼吸,出發前都要反覆練習,就連上廁所、喝水動作,隨身物品的放置位置都要牢牢記住,身處在極地時才能熟練確實地將動作演練出來,減低受傷的可能性。
極地終年永晝,沒有黑夜,潔白光亮,睡眠也是個難題。「在這裡探險,可以打破24小時的生活定律,6~8小時趕路,6~8小時睡覺。」王士豪分析,如此一來不僅能快速抵達目標,也能讓身體在極度疲憊下快速進入睡眠,對光特別敏感的人,也可以戴眼罩,用帽子遮眼強化睡眠品質。
根據南極科學考察站長期研究發現,極地最常見的疾病以「外傷」為主。外傷約42%、腸胃道疾病10%、心血管疾病站8%、牙科疾病7%、精神疾病5%。
王士豪表示,很多狀況不容易察覺,建議隊友互相確認對方裝備是否配戴正確,檢查凍傷部位,行進時也要注意隊友是否脫隊或變得緩慢,一有不對就要反映,盡快處理,否則很容易出問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雪盲、凍傷又該如何處理?王士豪說,雪盲發生時,先用布蓋著眼睛,回到補給車上點眼藥水紓緩;凍傷則是先讓傷口回溫,敷上蘆薈局部消炎,避免細菌入侵,促進血液循環和細胞再生,減少疤痕產生。每天除了檢查身上有無傷口外,他也建議塗抹凡士林、礦物油潤膚鎖水,外出前補抹防曬乳,路途中也要隨時塗抹護唇膏保護肌膚。
除此之外,極地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特性,就是終年處於「無菌」的狀態,因此王士豪特別強調,出發前不管行經哪個國家,飲食都要以「最高規格」對待,將身體調整到最好的狀態,進去南極就不會生病或吃壞肚子,不過相對來說,若是回到文明社會充滿細菌的環境就會大病一場。總歸一句,盡可能保護自己,一有狀況就交給醫生判斷,決定撤離就不要留戀,才能順利完成探險平安歸來。